2月17日上午我乘坐7:50的G664去泉州,11:37到达泉州站,打的去泉州古城;12:30就看到了开元寺,我还拖着行李箱,就没进去,继续沿西街往东走,找住处。
过开元寺几分钟就看见了一个窄巷(照片是晚上回来补拍的),金钗巷,在西街东段南面,长度只有一百多米,宽度却不足一米。因其狭长似钗只身过,故名为金钗巷(俗称——摸奶巷)。巷子上方挂着一排红灯笼(上书——兮遇民宿),天黑时在夜色中将窄窄的小巷映红,踏入巷子的那一刻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
巷子两边的古厝墙面是闽南特色的“出砖入石”,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交错堆叠,呈现着方正、古朴、拙实之美。
在这个泉州最窄的巷子尽头西边就是兮遇民宿,我找老板要最便宜的房间,他要150,说比携程(他家由其独家代理)上便宜,我拖着箱子,也懒得跑了,就住下了。
老板给了一份景点攻略,一份美食攻略。这是钟楼,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融合闽南风格建造,是福建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西街钟楼路口有家老记面线糊在美食攻略上排名第三,就去尝试了。之所以想来泉州,就是因为春节期间看到了一个关于泉州美食的电视节目,小撒同学吃这个吃得津津有味,就想试试。
就是这家,离开泉州的那天拖着箱子又来吃了一次,拍了这张。
这是泉州小白,招手停,下车时付两元即可,按线路跑,如果是第一批客人,要求附近绕一下,一般也可以。我从钟楼坐到天后宫。
德济门遗址,位于鲤城区天后路,与天后宫隔街相望,濒临晋江,为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德济门遗址被完全披露出来。
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早期城垣遗迹、内濠沟、古拱桥、德济门城垣、月城(瓮城)城垣、外濠沟等遗迹组成。现存遗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规则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遗址文化层内还出土南宋修城官砖、宋元外来宗教石刻,明崇祯年间的“盘诘奸细”石碑以及明清铁炮、弹丸、钱币等文物,它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
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天后宫正殿。历尽沧桑,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四周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台基四面围堵浮雕各种图案,正方两侧为“鲤鱼化龙”图,各三方;东西两面为“八骏云火”图,各二方;后面为“鹤舞云中”图,计六方,今存三方;鲤鱼有即将化龙者(龙首鱼身),有未化龙者,它们嬉水吐沫,摇头摆尾,周围波涛汹涌,浪花飞溅,形态逼真;八骏东侧奔跃腾飞,西侧偃卧歇立,或拥日,或奔月,每匹骏马腿部均雕饰火纹,四周缀饰云朵,天马行空,形状各异;飞鹤舞姿或仰或俯,风度翩翩,配以满天云彩。其余部分则陪衬诸如葫芦、古琴、如意、芭扇、拂尘、令旗、凉伞、宝盖、案几等仙家法器与吉祥物,以及各格花卉图案等兼饰飘带的线条。
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弄的。
大殿里有个抽签算命的设备,下面那个女人偶转身去天后座下取来一签,双手捧来,通过黄色小盘滚入取签口。投币两元一次,我也试了一下。抽得诸葛神签第七签 ——满目风云咫尺迷、胡为惘惘欲何之、不如急把船头转、省得狂波破胆时,似乎不像是好签。
离开天后宫即前往关岳庙。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
最重要的是大家发财。
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大规模重修时,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主殿为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以张飞、赵云、王浚、谢玄、韩擒虎、李靖、郭子仪、王彦章、曹彬、狄青、徐达等历史上24位名将为从祀。左旁崇先殿,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其后进原为平屋,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
离开关岳庙右转不远有个展览(位于涂门街锡兰侨民旧居)。早在500多年前,古锡兰(即今斯里兰卡)王子就曾出使中国,后定居泉州。如今,锡兰王子的后裔在泉州世代繁衍,锡兰王子陵墓及其后裔故居等史迹也依然保存在泉州,成为泉斯两地长期交往的历史见证。
再往右走几步就到了清净寺(这里是涂门街中段北侧,又名麒麟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俗称清真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寺北以八卦沟为界,南临涂门街,占地2078.36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大门通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米,朝南,全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叠而成。穹形顶,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第一尖拱门高10米、宽3.8米,全用辉绿岩筑砌;顶部为蛛网穹形结构,门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横额。第二尖拱门高6.7米,顶部用花岗岩刻制,拼成蜂窝状穹窿形如藻井的石构图案。第三尖拱门高4.3米,与相距4.5米、高4.03米的第四尖拱门连成一体,门顶作半个纯圆形穹顶,粉抹白灰。整个大门由四门三室重叠相连组成,结构独特。大门屋顶作半个平台,名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筑回字形垛子。
奉天坛又称礼拜殿,在门楼西侧,坐西朝东,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门楣顶刻有阿拉伯文经句。
屋顶已倒塌,殿内尚存石柱础7个。坛的四周围墙均为白色花岗岩石砌成,南围墙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墙高1.82米处并排开设八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米,窗顶楣各嵌一方阿拉伯文古兰经摘句的石刻。西围墙为朝向圣麦加的正向墙,呈凸字形。正中突出宽4.54米,深4.31米,中间嵌一尖拱形宝盖龛,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句,两旁各设一门,门龛顶有浮雕阿拉伯文经句。突出部分以外的两过墙壁各砌三个尖拱宝盖状壁龛,龛与龛之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大门,龛中及尖拱顶石板均雕有阿拉伯文经句。
明善堂位于奉天坛北侧,坐西朝东,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伊斯兰教徒礼拜之所。堂前置精雕石香炉一座(原为奉天坛旧物,后移此),堂的南侧有小楼,楼下为接待室及伊斯兰教陈列室。
在门楼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
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行往承天寺的路上遇到戏豆豆花,就来了一碗红豆沙的,不错。
装潢看上去有些高级,当然价格也比较高级。
吃罢继续走,和铜佛寺不期而遇。铜佛寺原名「百源庵」,始建年代已不可确考。明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杨锡玄居士献地,泉州知府杨胤锡拨巨资主持扩建,占地面积4.3亩。同时铸造铜佛十五尊,高五尺,寺名遂易为「铜佛寺」。
承天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1984年重建后,全寺使用土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两侧是弘一法师所写对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
承天寺山门面西,百米甬道旁原有石塔7座(现存5座)和高大榕树5棵,塔系宋景德(1004~1007年)僧祖珍建。
月台别院,弘一法师的居所。弘一法师与承天寺渊源深厚,他人生最后的14年是在泉州度过的,他的户籍落于承天寺。
弘一法师化身地即其火化之地。
承天寺原是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南园。五代,周显德(954~960年)始建,初名南禅寺,置僧田900石,僧省僜为第一世住持。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嘉祐间(1056~1063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另名月台寺。元至大间(1308~1311年)建塔七座,后毁于火灾。明洪武、永乐间(1368~1424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增建檀樾祠不久毁于兵;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僧方灿募缘重建佛殿;万历间(1573~1619),僧宗彬、慈约再度修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书曾宝光暨僧淡起、淡融、然修、奕秋等重修;清光绪间(1875~1908年),寺宇破落,僧云果托钵海外,起而中兴;“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劫难。宋、元两代,本寺拥有范围接近东街,南俊巷之东侧几乎全是承天寺产。鼎盛时期,寺中大小殿宇40余座,别院左有光孝寺,右有圆常院,又有一尘寺、杉植寺、何退庵、护界寺等多所。寺之四隅,各立观音亭以标界,僧众曾有1700多人。素有“闽南甲刹”之称。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弥勒殿之后有放生池,民国8年(1919年)僧会泉修砌。再进是宽广大庭,庭中有铜宝鼎一座,两旁各有古榕树一棵。步上玉墀,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有铁宝鼎一座。殿中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三如来,护法神将分立左右,十八罗汉列坐两边。殿后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及普庵祖师。
“开闽三王”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王氏三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王氏三兄弟参加义军,并于光启元年(885年)率义军入闽。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军民苦之,耆老张延鲁率泉州父老奉牛酒请兵解救。王潮乃引兵围泉,于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唐授王潮为泉州刺史,审邽、审知协理州事。
唐大顺二年(891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病重,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授以军政,为部将范晖拒阻。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派三弟审知、从弟彦复率军攻克福州。由此,声威远播,汀州、建州刺史奉户籍册归顺,山岭、海岛等地方武装闻风降服,潮尽有闽五州之地。唐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后又加封威武军节度使,审知为副使,审邽为泉州刺史。
王潮、王审邽因勤勉为政,心力交瘁,先后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天佑元年(904年)逝世。王审知继承二兄未竟事业,总理全闽,功勋卓著。唐授审知为福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年)晋封闽王,建立闽国。
镇寺之宝——铜铸阿弥陀佛,七宝铜所铸,系隋代由印度运来。供奉在法堂内,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
宋代石经幢,在法堂之后,文殊殿前,雕刻精致、保存基本完好,呈八角形,高约7米,刻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风化剥落),浮雕有佛像、莲瓣、山峰水波纹等。此物为北宋建造,原为城北通天宫遗物。
承天寺大悲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一侧,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这个殿名取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殿内供奉的是千手观音菩萨。大悲殿的设计独具匠心,为三层八角结构,斗拱层层叠架,形成了独特的藻井,俗称“蜘蛛结网”。
大悲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由铸造于元代的千手观音菩萨供奉。这座殿宇的建设历经数年,由王今生等人精心打造。1993年,大悲殿正式建成,并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一尘精舍成了念佛堂(念佛,是对阿弥陀佛名号的日以继日地念诵,以此积累福德资粮,作为往生净土的方法,出自《赠念法华经僧》。),佛号声与木鱼声使这里的气氛远超大雄宝殿,因此,吸引了个别不明真相的群众在门口膜拜。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延曦在寺中西侧铸造 “永隆通宝”。这里出土了大批钱币,填补了中国钱币学的一个空白,对中国钱币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位于泉州市区南俊路承天巷的福音堂,原名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泉州教会。教会成立于1905年,教堂场所则于1921年建成。相关资料记载,教堂建成之后几经风雨,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夏末秋初的一天,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所幸无人员伤亡。后来,教堂一度搬迁至市区其他地方。1947年,教会决定在旧址重建会堂,并由惠安洛阳的会友陈付师负责建造。
现在的承天巷福音堂是新建的,哥特式风格。
往府文庙的路上见到这个,重修的登贤宫。这个和铺境文化有关;是泉州特有的,保存最完好的城市管理制度。铺境体系由铺境空间和铺境信仰两部分组成;铺境空间由官方认可的基层行政组织“铺” 和基于共同信仰和祭祀传统的民间空间“境”,逐渐整合而成;铺境信仰是一种活态传承的信仰体系,民间节庆与信仰仪式仍然活跃,庙宇建造活动延续,是居民认同并自发维护传承的遗产。
登贤铺的宫庙登贤宫,俗称小泉涧宫,所祀铺境神明为温星君。温星君原名温琼,字子玉,是中国民问信仰的地方神,温星君有诸多神职身份,包括:东岳十太保之首、道教护法将神、真武大帝属下三十六天将之一等。
登贤宫原为一座古庙,始建年代不详。其坐南朝北,面对沟尾下,横跨在石桥上,桥下是八卦沟,旁列两座石塔,正面棋卫普三台,庙里供奉着观音大士的神像。乾隆庚戌年(1790年),铺里人捐款筹集资金,买地扩充面积初步建成了两座殿堂,仍旧供奉观音大士,并将本地的铺境元帅等诸神也附在里面供奉,后又把承天寺的文昌帝君像迎奉过来供奉在庙里。不过庙宇规模还是较小,略显简陋。到了嘉庆己未年1799年),铺里人又捐资集资进行扩建,在庙前新建了一座中亭,在庙的右边购置了两三间僧房和店铺,每月收取租金,作为虔诚供奉香火的费用。并以《周官·大司徒》中“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岁登其贤者于王。”之意取名“登贤”,在庙门前高悬“登贤古地”匾额。从此这里文章兴盛,科举考试接连高中,铺里的人都相互庆贺,将此归功于神灵的庇佑。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庙被破坏,庙被原泉州市人民医院占用,供奉的温星君巡境后留在承天巷青砖徐祖厅内,庙内原有一《登贤庙记》石碑被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收職,庙内的两座石塔移寄在泉州开元寺戒坛殿前。2009年泉州市人民医院搬迁后,登贤官原宫主体建筑物保留至2022年扶卿巷道路改造被拆除,2024年2月在原登贤宫余留属地上开始动工重新修建现登贤宫。
泉州府文庙今天周一闭馆。只在外面看了下。
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唐开元末年始建,初为“鲁司寇庙”,唐末五代改为“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移至现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棂星门,规模逐渐形成。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年间对殿、庑、庭院、仪门等进行了大面积修缮。
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
洙泗桥,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立的碑。洙泗,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流——洙水和泗水。传说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设坛施教,所以“洙泗”成了儒家的代名词。
从泮宫(泮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源自《礼记·王制》中的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在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类似于周天子的辟雍,都是国家最高学府。这些学校不仅是教育中心,也是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的重要场所。辟雍的特点是在中央建有高台,四周环水,形成一个圆形的布局。而诸侯的泮宫则规模较小,仅有三面环水,形状为半圆形。郑玄在解释泮宫时提到:“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这种设计反映了古代建筑学的智慧。《汉书·郊祀志》中有记载:“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这表明,泮宫不仅是教育场所,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唐人杨炯在《少室山少姨庙碑》中写道:“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这句话强调了辟雍和泮宫在礼仪和教育方面的不同作用。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中提到:“族叔印川少府,少与前两广总督吴槐江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这里描述的是个人经历,说明泮宫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还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厚友谊的桥梁。)这个门出去,对面就是金鱼巷。
文庄蔡公祠由大门、中厅和后廊组成两进院落,中厅前院内有一棵大榕树,枝繁叶茂,整个祠堂都被树荫覆盖。
蔡清(1453~1508),福建晋江人,明代理学家,谥号“文庄”。明隆庆四年,在泉州文庙前西侧修建了祠堂,乾隆十九年和五十四年进行了重修。 蔡清发展了理学,形成了“清源学派”,对泉州乃至全国的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倡导下,泉州研究理学之风盛行一时。
先吃一碗泉州泮宫卤面,这个面在我这次的福建之旅中要排到前三。只是味道略浓了些,旁边的顾客说咸了,要求加开水,她先是喊道——老板,有开水没?喊了两次,我才意识到可能是喊我,这时,她的几个同伴告诉她我不是老板,也是客人,她改口喊道——老板娘,加开水。老板娘建议她不要加到汤里,可以另外喝开水。
20一碗,价格非常亲民。
金鱼巷口。金鱼巷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原来,从唐代开始,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谢仲规是宋皇祐元年进士,累官福建转运使,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鱼袋,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 。
巷口曾有座老大光明电影院,在民国18年(1929年)由何集隆等人合资建造,后改名泉州人民电影院。当时市民从上个世纪20年代无声电影看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产有声电影,度过了难忘的流金岁月。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就从泉州城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巷口挤满了来看电影的人,充斥着小商小贩叫卖的声音,既可以喝到四果汤、汤圆,也可以尝到菜头酸等泉州经典小吃。
李功藏(1860-1928年),讳耀垣,字稳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别号,他于清咸豊庚申年(1860年)五月初九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观山村)池塘湖人(曾居泉州府金鱼巷数年,晚年避乱厦门鼓浪屿),系观山村池塘湖开基祖;祖籍陇西衍派,是印尼华侨李廷芬的次子。为印尼著名商界领袖,武荣州之望族。清光绪年间因“输财急公”被皇帝诰授中宪大夫。杰出的商界领袖、慈善家、政治家、战略家、实业家。
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打锡街与中山路的交汇处,有一座百年老建筑翻新的独栋南麒楼。这座建筑内部充满了闽南和南洋之间的故事,呈现出浓郁的南洋风格,复古而精致。两个超大的露台非常适合拍照打卡,记录下泉州这座侨乡与南洋千丝万缕的联系。南麒楼的餐厅装饰有大量的民国报纸和侨批原件,这些珍贵的文物都在诉说着泉州与南洋之间的深厚渊源。
花巷,这条名闻遐迩的古街巷,任凭岁月的流失,王朝的更替,它依然存在。巷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周边有唐代的崇阳门(南鼓楼),宋代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在此建真济亭,吴真人的女弟子———鄞仙姑的仙姑宫,明弘治已末进士、官至南户部右侍郎顾珀的府第、五代晋江留从效的郡园———留府埕、明代黄徽孕的太仆埕、清代许盛之许厝埕、湖广按察使丁炜的丁厝埕、明代黄凤翔之子兄弟进士的黄门埕、蒋德王景府第———关刀埕及新开马路———新路埕,史称“真济七埕”。
井亭巷西侧69号院子里有一座塔——城心塔。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城心塔,又名“定心塔”,明万历年间建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楼阁式五层五檐,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平面呈八角形,高约4.5米。下有花岗岩砌筑的塔座,依稀可见“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侧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
院主人热情邀请进去拍照,并说他家顶楼平台是最佳取景点,只要10元。我上去了,还给了一瓶酸梅汤。
地面上是无法取景开元寺双塔的,这里很不错。那个月亮灯是邻家的,但是邻家的拍摄角度没这里好,的确是得天独厚。
拍完回到酒店休息,和老板聊明晚再住一晚的事,希望再便宜些;结果老板说明晚这间房已经租出去了。收拾失落心情,歇了下就再次出门,第一站就是附近的小西埕,老板给的攻略中泉州古城夜游的起点是这里。
发现这里也有家民宿,就找老板聊价格,说是最便宜的110,看房后果断要了明后天两晚。说好明早先拿行李过来寄存。
集市里人不多。这个“半城烟火半城仙”据说是明人杨慎的诗《泉州》中说的,我没查到。
基督教泉南堂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374号。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三年后,泉南堂正式成立,成为泉州第一座教堂。泉南堂设教140年,历来都是泉州市基督教活动的中心,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泉南堂历史上经历三次重建,旧教堂建于1927年,1938年教堂遭日军轰炸后重修;1949年主堂和钟楼部分翻建,2002年2月22日拆除旧堂重建,并于2007年12月日落成。新教堂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新堂在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貌的同时,里面增添了中央空调、电梯、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是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教堂。
泉州侨批馆。是全省首个侨批展示基地,由泉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文旅集团联合建设,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区中山路,于2021年10月14日开馆。其所在建筑为陈光纯故居,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由著名泉州籍旅菲华侨陈光纯先生于1921年所建,是泉州近代早期番仔楼的典型代表。
通政巷,位于泉州老城区内,东接中山中路,西接市曹巷,全长不足200米。宋时,贾肆皆聚于此,斯时,有会通坊一座,旧名亦称会通市。
明弘治乙丑(公元1505年)南京通政使张苗(字世英,号实斋)乞休归,由于历史原因,不愿回原籍同安金门,而在郡城置地建第,与蔡清、顾美诸名流组织“逸乐会”。府第之巷遂称“通政巷” 。
吃了牛肉羹和酱牛排。
这家的。
又来到下午就看见的攻略上有的国仔面线糊。
又吃了一碗,深色的是醋肉,没要油条。
吃完又逛到泉州府文庙广场。夫子泉,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年-公元1164年),距今已有850余年。其底座是正方形石埕,井盘外方内圆,出于安全考虑,封住井口,井底仍有水源。
从前的仕子从中山路泮宫口进入文庙,走在青云路上,跨过洙泗桥,穿过棂星门,前往大成殿拜谒孔子,最后会到夫子泉喝一瓢清凉的井水,既为纪念孔圣人,又能一解焦渴。
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公元1173年)泉州太守王十朋,曾作一首著名的《夫子泉》诗,诗中写道“刺桐城中泮宫里,大成殿下新泉水,不须更以品第论,混混源流自夫子”,说的是泉州泮宫的夫子井,因为孔夫子的原因,已超越了品评井水高低的层次。
《夫子泉》结尾写道:“我来酌泉仍叩头,遐思洙泗三千游,世间何处有此水,此州无愧名泉州”,更是认为以夫子泉之底蕴,泉州不愧为 “泉”州,极为推崇。在有“海滨邹鲁”之誉的泉州,科举考试成绩斐然,历史上出过两千多名进士,有“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之称。
到秉正堂再喝一碗红豆沙,今天才算圆满。
秉正堂这个门开在府文庙里。
这个金鱼巷的古早味也在老板的推荐名单上,可惜无缘一试。
盛唐时,泉州城(即故城)有4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东南门。至唐末,“开闽三王”中的王潮、王审知在故城里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4个门,其中,南门叫“崇阳门”(承天巷口至花巷口间的南街处)。
觉得有些累,便回酒店睡觉,明天必须满血复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