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早上6点半起床,7点半出发,上海房东送我们去京都站乘坐新干线,严格地说是京都站八条口,不白送,我们给了她3000日元。8点10分的到三岛,本来正常票价约11310日元一张,但是导游严格按照官方对行李的要求,最后的票价为每张14570日元。考虑到这个钱是导游自己出的,我们也不方便表达意见。在三岛站南口换乘富士急巴士直达河口湖镇。
富士山海拔 3,776 米,位于东京以西的本州本岛,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边界,是日本的最高峰,由大约 100,000 年前的火山活动形成。如今,富士山及周边地区已成为集登山、露营与休闲于一体的娱乐胜地。晴朗的日子从东京可以看到这座山。为了防止任何一个县“认领”这座山,富士山的山顶是全国唯一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县的地方,它的位置就是“日本”。
河口湖位于静冈边界附近的山梨县东南部。大巴路过湖边时,我拍了一张。河口湖是五湖中开发最早的,又由于交通方便,故成为五湖的观光中心。湖中最有名的鹈岛,是五湖中唯一的岛屿,岛上有神社,专门保佑孕妇安产。湖上也有长达1260米的跨湖大桥。
我在美团上订了河口湖广场假日酒店,就在河口湖站马路对面,酒店门口正对着富士山。寄存行李之后就出去逛了,这里下午三点才能入住。
到不动茶屋站前店吃馎饦面,馎饦(日文假名ほうとう),汉语发音同博托,汉语拼音 bōtuō,是山梨县(甲斐国)的乡土料理,由扁平的乌龙面加上蔬菜及味噌炖煮而成的一种面食。
起源自奈良时代(710年-784年)传入的众多唐果子(唐朝的糕点)之一 —馎饦(hakutaku) 。是用面粉揉制成绳状或是团状切割的糕点,演变为今日的馎饦(houtou) ,在日本也属于乌龙面的一种(但就山梨县人的认知来说,馎饦就是馎饦,不是乌龙面)。
这是一道简单的菜肴,将南瓜、土豆、蘑菇、时令蔬菜、肉类等食材加入面粉揉成的扁面中,然后在味噌汤中炖煮而成。 据说,在古代,战国时期的军阀武田信玄曾在营地期间将其用作膳食。开始时发现每人面前有一个金属底座,面端上来才知道是直接上锅,每人一个小锅里是煮好的面,我觉得就是家里的手擀面,里面的南瓜最好吃。小李说——是素面。
上午11点开门,说是晚上7点关门,但我发现,18号那天下午四五点就已经关门了,可能是卖完了。
打卡罗森便利店。富士山每年7月1日开山,之后直到8月末的约2个月时间为登山期,但不同登上路线的开放时间略有不同,需要提前查询。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会有大约30万名登山者向山顶发起冲击。通向山顶的路线共有四条,每条路线都可以先开车或者坐大巴到“五合目”(半山腰——译注)。选择的登山路线不同,用时长短不一,上山大致需要6~9小时,下山大致需要4~5小时。
其实,游富士山,除了登山之外,剩下的就是从各个角度看富士山。
我们去河口湖边。有些摩托艇和天鹅小船。由于攀登富士山并非易事,所以全国各地都建造了富士冢(模仿富士山建造的人工山),供那些不能亲赴富士山的人体验感受。
我们坐大船。富士山孕育的信仰和各种艺术,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2013年6月,它作为日本“信仰的对象和艺术的源泉”,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船上看富士山,今天的能见度不好,还有云,现在刚好可以把云想象成山顶的雪,那才是印象中的富士山。
一分钟的风云变幻。富士山最近的一次火山爆发,是1707年的“宝永大爆发”,据说持续了大约两周时间。
下船后,我们坐天上山公园缆车上山。俯瞰河口湖。
打卡。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从东向西分别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进湖和本栖湖。山中湖最大,面积为6.75平方千米。湖畔有许多运动设施,可以打网球、滑水、垂钓、露营和划船等。湖东南的忍野村,有涌池、镜池等8个池塘,总称“忍野八海”,与山中湖相通。
继续打卡。富士山是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即便在夏天,山顶的气温有时也会降到冰点以下,甚至会形成冰挂,风也很大。因此,登山时需要提前制定周全的计划,各种装备用品也要置备齐全。
今天找到的最佳打卡点。
正确的姿势。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由玄武岩,苦橄玄武岩组成。富士山山体呈圆锥状,山顶长年积雪。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有“玉扇”之称。
但是,网上随便找一张都要比我们的好,这是富士山与日出。
别人的河口湖。富士山顶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凹陷火山口,火山口周围环绕着剑峰等八座山峰。花上大约一个半小时即可周游这八座山峰。你能在这里将火山口景观、周边山岳、湖泊和海洋的美景尽收眼底,此可谓登顶的魅力之所在。
天上山顶的神社,建于1668年,位于前面面向富士山的位置。小御岳是富士山形成以前就存在的古老的山岳。小御岳和古富士为台基,经过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了如今的富士山风姿。富士山小御岳神社于937年在山岳信仰的圣地小御岳山顶(富士山五合目)被创建。作为山岳信仰的灵地,自古以来成为祈祷场所、有众多的崇拜者、修行者来访。本团也理所当然地到此一游。
天上山上立了块牌子,说这里就是日本作家太宰治《御伽草纸》里的<喀嗤喀嗤山(かちかち山)>。搭乘喀嗤喀嗤山缆车到达天上山公园后,山顶有许多故事中的狸猫与兔子地景。太宰治版本的<喀嗤喀嗤山>与原本的寓言故事不同。他将兔子描写成少女(十七岁),而狸猫(三十七岁)则是爱慕着少女的乌黑黑的男子,相当幽默地诠释了兔子作弄狸猫的故事。原本刻板的角色变得鲜明而立体,亦让人重新思考寓言里的僵化俗套情节。
兔子与狸猫,中间有个“缘”。天上山属于太宰治。
下山后,回酒店休息。晚上到富士天妇罗 Idaten用餐。
导游除点了大虾天妇罗拼盘之外,还点了年糕、鸡蛋(右边那三个圆球,里面的蛋黄还是软的)、炸鸡、乌冬面等单品,把旁边的洋人都看傻了,他们一行五人只点了大虾天妇罗拼盘。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便宜、味美、现炸。我把乌冬面汤都喝完了。
吃饱喝足在街上逛,没什么人,都回东京去了,我们是另类,选择在这里过夜。
早上出发前往新宿(东京的一个中心区,被称为大都市的第二中心(副都心,fukutoshin)),离开假日酒店时,就像网上说的那样,热情的大爷给每个人都送了明信片。进入市区后堵车,大巴缓慢前行;下大巴后没走几步就看见了马路对面的新宿站,此站位于东京都新宿区与涩谷区之间,为东日本旅客铁道 、京王电铁、小田急电铁、东京地铁、东京都交通局的铁路车站,是东京主要公共交通枢纽之一。该站亦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车站(每天有超过 380 万乘客通过) 。站内总共有36个站台,超过200个出入口。若把与该站直接连结的5个车站计算在内,站台总数则为51个。
新宿站周边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和娱乐中心,包括火车站综合体的上面(由百货公司、餐馆、商业建筑、铁路设施和地下购物中心组成,在周边地区辐射数公里。对于游客来说,在车站里迷路是正常的)。北面是高田马场,附近早稻田大学的学生在这里相遇。四谷(四谷)和市谷(市谷或市ヶ谷)的住宅区位于东边,那里有许多小餐馆和饮酒场所。神乐坂是东京仅存的花町(艺伎区)之一,也是该市一些最正宗的法国和意大利餐厅的所在地。
直接坐地铁到银座松屋百货(从一间小小的和服店起家,历经百年岁月。松屋银座自1925年在银座这个时尚之都闪耀开幕起便是银座的时尚地标,除了众多精品外,7楼的艺廊更是亮点。这里集结传统与现代艺术,提供一个兼具购物与艺术欣赏的空间)B1寄存行李,这里只接受100日元的硬币,但是旁边就有两替机可以用1000日元的纸币随便换。她俩的大箱子要700日元的大柜子,我的500日元的就够了。
银座(日语:ぎんざ;英语:Ginza)是日本东京都中央区西部的主要商业区,形成于17世纪初叶,名称源于江户时代银币铸造所迁至此地。该区域由银座一丁目至八丁目组成,以中央通为核心街道,晴海通横贯四丁目与五丁目之间。银座在1872年火灾后重建为砖砌建筑群,引入煤气路灯成为日本近代化象征。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经重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聚集三越百货、和光百货等地标,并被誉为“亚洲最昂贵的地方”。其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纽约第五大道并称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周末实施“步行者天国”制度禁止车辆通行。区域内包含大量奢侈品牌商店、跨国餐厅及文化设施,形成商业与文化的复合功能区。
如果说浅草和吉原代表了东京的封建历史,那么银座则代表了东京的现在和未来。
先吃饭,还是鳗鱼饭。
东京都(日语:東京都;英语:Tokyo Metropolis),是日本国的首都 、一级行政区、首都圈中心城市 ,也是日本内阁和日本国会的所在地,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中心,位于本州岛关东地区,东邻千叶县,西邻山梨县,南邻神奈川县,北邻埼玉县。截至2025年3月,总面积2199.94平方千米,东京都人口为1418.62万人;东京都由区部、多摩地区、岛屿地区3大部分组成,辖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8个村。东京都厅驻区部新宿区 。
东京都古称江户,城市始建于康正三年(1457年)。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城建立幕府。明治元年(1868年)1月,废除幕府制度,改江户府为东京府,天皇移居东京。昭和十八年(1943年),设东京都。
不同的是,铁碗端上来后,还有个点火仪式。除此之外,吃法和大阪差不多。
东京都的地形由东至西可以分为中川低地、武藏野台地、多摩丘陵、关东山地四个部分;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东京都经济发达,是日本的金融中心,有多家大型跨国企业总部。东京都交通便利,是世界上轨道路网密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有新干线、JR东日本、民营铁路、地铁等多个轨道交通系统 。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成田国际机场是世界重要的航空枢纽 。
对日本而言,奇怪的是,根本就没有“东京之城”这样的东西。大多数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日本人,一听到“东京”,就会想到东京的特别区(特区),有时简称为23区(nijūsan-ku)。它们有点像伦敦或纽约的行政区,只是没有“市政府”将它们联合在一起。这些选区在英语中将自己称为“城市”(因为它们的行为是这样的,每个都有自己的市长和议会),但为了避免混淆,大多数人更喜欢称它们为“选区”。
路过银座熊本馆,这里正在搞活动。这是熊本县特产主题物产店,以销售熊本县优质农产品及地方特色商品(涵盖约1500种熊本县特产,包括新鲜蔬果、球磨烧酒、和牛等农产品,以及熊本熊周边商品)著称,同时提供餐饮(2楼设有“ASOBI・Bar”,提供球磨烧酎、马肉刺身等地方美食及季节限定菜单)及主题活动(不定期举办市集、展售会及限定商品发售,例如2025年8月曾推出和水町市集“あなたに、なごみを~”,结合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
精工大厦 (Wako 大楼),位于银座十字路口,1904 年,东京电铁铺设了从新桥经银座、京桥和日本桥到御茶之水的轨道后,有轨电车首次在银座通运行。乘客经过银座十字路口的一个著名地标——钟楼式的服部大厦,自 1894 年以来一直是和光商店和著名手表制造商 K. Hattori & Co. 的所在地,该公司于 1937 年更名为精工手表公司。服部大楼于 1921 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银座十字路口至今仍屹立不倒的百货公司——和光百货 (Wako née K. Hattori)。为了向其前身致敬,新店还安装了一座钟楼。
精工大厦对面是银座广场(Ginza Place),这块地属于一家以啤酒闻名的公司——札幌房地产(The realty arm of Sapporo),他们希望这里矗立其一座更加有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于是通过竞赛,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拔得头筹,与Taisei Corporation公司一起主持了建筑改造的任务。他们将一种名为“透雕”的日本传统工艺手法运用到银座广场的外表皮创作上。让这栋体型简洁的建筑,穿上了一件华贵又体面的外衣。这种“编织”的手法不仅仅体现了日本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通过机理的疏密变化,产生了某种立体感,让人感到玻璃幕墙部分仿佛被吸入到建筑内部一般。这大大提高了这座建筑的可识别性,相信没有任何人从这里路过能够视而不见。
有乐町MULLION是聚集了男性、女性时尚店铺及电影院等,有地上14层楼及地下3、4楼停车场的大型复合设施。除了阪急绅士馆及LUMINE有乐町等购物楼层外,还有应对各种需求的多功能大厅、振袖和服(和服的一种)及和服的展示间、有兑换外币服务的三井住友银行等也入驻于此。在阪急绅士馆内,海外旅客只要出示护照就可以使用当天免费的Wi-Fi。常被用来作为约会会合地点的MULLION CLOCK(机关钟)也很有名。
有乐町MULLION的商店经常创造新流行,尤其受到年轻人欢迎。 在1985年的电影《哥斯拉》中,这里受哥斯拉破坏而声名大噪。 每到年底便会挂上美丽的圣诞灯饰,机械钟上也会装置许多明亮的灯光。
有乐町MULLION上标的是朝日新闻,这里是读卖新闻。读卖会馆是由昭和时期的代表建筑师之一的村野藤吾设计的历史悠久的著名建筑,1957年建成。
我们逛了里面的Bic Camera(必酷)。有人说:“如果在日本只能逛一家店,那应果断选择Bic Camera。” 真正逛Bic Camera的时候,我们才真正领略了这句话的内涵。Bic Camera是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以日本主要城市的车站为中心,在日本共拥有37家大型店铺。从东京的新宿、银座,到名古屋、京都、大阪、福岗、北海道都有店铺。除了产品丰富,折扣力度也非常惊人。
今天IPHONE17上市,要预订,没预订的没现货,店员很热情,了解半天之后,来了个专业些的小哥过来说——日本的拿回中国用不了。
搭乘地铁银座线到京桥站后,从3号出口一上来就马上看到位于东京广场花园(TOKYO SQUARE GARDAN)的Montbell(蒙特贝尔)京桥店。
Montbell以“轻量化的探险”为品牌理念,将减轻装备负担与不牺牲核心性能作为设计准则。凭借优秀的技术性能与亲民的价格,它被誉为“入门级高端品牌”,为追求高性价比的户外爱好者提供了专业装备体验。无论是徒步、攀登,还是日常出行,Montbell的产品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实用性与品质。我们大肆购买,然后上其二楼退税(熊背后排队的人就是在等退税)。木木花很长时间帮同事买东西,后来离开后,小李还说——买少了。
晚上到银座东急广场吃AFURI拉面。2001年,AFURI品牌名称创立于日本神奈川县,源自当地西北方,丹泽大山国定公园内的阿夫利山。其自古便被当地人视作圣山,据说在江户时代,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前来参拜,寄托着人们对于五谷丰收的期望。
AFURI 在神奈川县清川村拥有自己的中央厨房,每日出产新鲜的汤底与面料。汤底是以阿夫利山脚下的清澈山泉水,用文火慢炖整只国产鸡,以纯净的清水带出鸡肉细致的鲜味,再于汤底中添上鱼贝类海鲜以及蔬菜等食材增添风味层次,过程中完全不添加味精,十足展现食材本身的特色。除了金黄色的鸡高汤底外,AFURI 更是在拉面中添加的独门柚子汁,其清爽的柑橘香气与鸡汤十分契合,就算喝完整碗汤也不感任何负担,让他们一举在豚骨、味噌等偏浓郁的拉面口味中脱颖而出。而AFURI汤头的油脂含量也较低,少油少盐贴合着近年来的饮食趋势。
银座的爱马仕旗舰店落成距今已经20多年了,早已被设计同行奉为经典。由建筑师Renzo Piano和室内设计师Rena Dumas在2001年联手设计,建筑外观用通体玻璃砖构成,看上去壮观夺目,如水晶般璀璨。
建筑包含有6000平方米的购物区、办公室、展览馆和多媒体区,顶层则是法式空中花园。共13层,地下3层,长45米,宽11米,它的外立面由45×45厘米特别设计的13000块玻璃砖制成,这种玻璃砖会随着时间和光线的变化展现出不同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这种材料还要符合日本严格的的抗震标准,具体施工方案是在每一块玻璃砖的一侧预留出最多移动4毫米的间隙,用来吸收地震发生时的摇摆幅度。
来到数寄屋桥交叉路口(Sukiyabashi Crossing),这栋大楼下便是不二家数寄屋桥店。不二家(英文名:Fujiya)是株式会社不二家旗下食品品牌,1910年由藤井林右卫门创立于日本横滨,总部位于东京都文京区。主要经营巧克力、糖果、糕点等食品生产销售及糕点连锁店运营,1985年申请注册、1986年注册公告的“不二家”商标(注册号254316),涵盖软饮料、果汁等商品。2004年在杭州设立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成为山崎面包株式会社子公司。2025年9月新业态“不二家 銀座”在东京池袋本店开业。
作为创始人藤井家的「紫藤」和作为日本的符号的「富士山」,并且「二个没有的存在」从(不二)的意。不二家的家庭标志的「F」,也是「FUJIYA」的F,它有5重含义:「Familiar(容易亲近)」,「Flower(花)」,「Fantasy(梦)」,「Fresh(新鲜)」,「Fancy(高级,可爱)」。
银座东急广场(Tokyu Plaza Ginza)是一个建筑面积达50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建筑,坐落在有乐町和日比谷区的交界处,被称为“银座之门”,毗邻繁忙的数寄屋桥交叉路口,四周均为交通干道。这座百货占据了一个完整的街区,这种情况在银座寸土寸金的地段极少发生。
银座东急广场的立面是由立体三维的玻璃面组成,产生了微妙的反射及传输现象,也可以说是反射出室内的商业气氛、建筑周边的动态氛围以及城市景象。这是基于“光之船”的概念,在日本传统玻璃切割工艺“江户切子”的启发下,建筑被打造为一艘”玻璃船“。
路过鬼冢虎咖啡馆(Onitsuka Tiger CAFÉ 75),位于银座红色概念店内,外观采用鲜红色玻璃设计,在银座商圈尤为显眼。店内以红黑为主色调,现代感十足,部分区域还设有动漫元素装饰(如[《铁臂阿童木》地毯)。提供手冲咖啡、冰沙、季节限定刨冰等饮品,刨冰采用时令食材制作,口感轻柔蓬松。
该店是东京少数提供热门鞋款“李小龙配色”的鬼冢虎专卖店之一。购买时需提前排队拿号(每日10:30开始放号),热门款式如李小龙配色通常有货,且店员会提供刺绣定制服务(最多4个字母/数字)。购买后需等待约6小时取鞋,价格约14000日元(含税)。
鬼冢虎是鬼塚喜八郎于1949年创立的一个日本体育用品品牌。
早上过马路看见了东京晴空塔(日语:東京スカイツリー/とうきょうスカイツリー;英语:Tokyo Skytree),又称东京天空树、新东京铁塔,由东武铁道及其子公司东武塔晴空塔共同筹建,于2008年7月14日动工,2012年2月29日完工、同年5月22日正式启用。其高度为634米,于2011年11月17日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第一高塔”,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塔式建筑,亦为世界第三高的人工构造物,仅次于迪拜的哈利法塔、马来西亚的默迪卡118大楼。
东京晴空塔于2012年5月22日完工开幕;入场费用,350米处的第1展望台为2,060日元,450米处的第2展望台则需追加1,030日元(均为成人票价)。
我们昨晚入住台东区浅草商圈的公寓式酒店Section L Kuramae,发现有免费的酒吧,只喝了点饮料,后来发现这里只有每周五晚上几个小时的免费酒吧,我们赶上了,还没来得及好好享用,就过去了。早上赶到Ginza Brazil,这是一家1948年创立的咖啡店,这里的猪排三明治是必尝的美味,两层猪排搭配卷心菜和特制酱料,简单却异常美味。我们九点过一刻左右就进来了,只剩下两张空桌,被告知,一个小时后才能上,导游一咬牙坐下了。猪排三明治限量,一人只能点一个,我发现只有一个师傅在做这个,不停地做,大家都是来吃这个的。
店在二楼,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营业六个小时,每周三和周四休息,只收现金,不是有心人,很难吃到。
我们坐大巴到上野公园,一进去就发现有很多人排队,今天是上野公园的上野之森美术馆举办的《正仓院 THE SHOW——感受当下的奇迹 》东京站(2025年9月20日至11月9日)的第一天。展出包括乐器、家具、服饰、佛器、文书等类别,共67件(组)宝物,其中6件为首次展出。其中还首次还原了正仓院宝物“兰奢待”(黄熟香)的香气,参观者可现场体验这一曾令织田信长着迷的香味。
正仓院位于日本奈良县东大寺内,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的奈良时代,原为储藏寺院珍宝的木构仓库。现存建筑采用三角形木材叠加搭建的特殊结构,院内收藏约9000件文物,其中包含服饰、乐器、兵器等类别,过半藏品源自中国、朝鲜及波斯等地。正仓院藏品以圣武天皇遗物为核心,经光明皇太后分批献纳至东大寺,明治时代起由日本皇室直接管理。院藏文物包含唐代鉴真东渡所携物品及约五千多件纺织品 ,保存状态得益于高架地板结构和温湿度控制技术,部分丝绸制品采用聚氨酯海绵防霉剂M-8进行预处理 。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正仓院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上野动物园全名“东京都恩赐上野动物园”,开放于1882年3月20日。是日本最古老、最有名的动物园,日本第一座公共动物园。上野动物园由东京博物馆于1882年创建,但其行政管理于1924年转属市政府。占地面积约有 141,000平方米,展出动物约420种,2200多头。来自中国的熊猫是园内最有名的动物之一,在上野车站有一尊熊猫的塑像,是站内的地标。
国立西洋美术馆设立于1959年4月,以法国政府捐赠的松方幸次郎 收藏的印象派绘画和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为基础,向公众开放展览西洋美术作品。作为日本唯一一家涵盖西洋美术完整体系的国立美术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以展览业务为中心,致力于西洋美术相关作品和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研究、保存修复、教育普及和出版物发行等活动。
国立西洋美术馆在主馆(勒·柯布西耶设计,1959年)和新馆(前川国男设计,1979年)中设立常设展,内容包括该馆核心的松方收藏作品,以及创馆以来购买、受赠和托管的文艺复兴后到二十世纪初为止的作品。此外,国立西洋美术馆与报社等机构合作,每年在企划展示馆中举办三次左右的企划展,主要展示从欧美等地美术馆借用的作品,致力于广泛介绍西洋美术。
2016年7月,国立西洋美术馆组成资产中的“勒·柯布西耶建筑作品:对近代建筑运动的显著贡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日本第二十处世界遗产。
本团决定看展览——《瑞典国立博物馆素描收藏展: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瑞典国立博物馆(Nationalmuseum)历史可追溯到1792年,是欧洲最古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该馆收藏以瑞典王室的艺术收藏为基础,目前馆藏数量达50万件,涵盖15世纪至今的美术、装饰艺术和设计作品,尤以质量和数量俱佳的素描收藏而闻名。
本次展览遴选瑞典国立博物馆的约80件素描藏品,依地域分为意大利、法国、德国和低地国家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带领观者一览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欧洲的素描艺术,感受素描的表现力、多样性与艺术感染力。
上图为《画家洛多维科·卡拉奇(别名齐戈里)的肖像》,安尼巴尔·卡拉奇,1604-1609年。洛多维科·卡拉奇作为卡拉奇兄弟(Carracci)成员之一,其肖像画风格融合了文艺复兴传统与巴洛克艺术特征,对欧洲肖像画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作品常通过光影对比和细腻笔触展现人物性格,体现了古典美学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安尼巴尔·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60年11月3日-1609年7月15日),意大利画家,在卡拉奇兄弟中最为著名且成就最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与兄长洛多维科、阿戈斯蒂诺共同创立启迪学院,其艺术实践被视为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的关键环节 。
早年师从兄长洛多维科学画,后赴威尼斯、帕多瓦深入研究文艺复兴大师作品。1595年赴罗马后受古罗马遗址景观启发,在法尔耐塞宫创作大型壁画 。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盛期文艺复兴大师,启迪学院倡导临摹现实模特与古物,注重解剖学研究和自然光影表现 。创作涉及肖像画领域,代表作《青年男子肖像》以光影对比塑造人物面部特征。与卡拉瓦乔形成艺术对比,前者追求古典平衡,后者以自然主义著称 。
《编着辫子的年轻女性肖像》,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515年。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德语: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他在二十多岁时高水准的木刻版画就已经使他称誉欧洲,一般也认为他是北方文艺复兴中最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包括祭坛、宗教作品、许多的人物画及自画像,以及铜版画。他的木版画像是1498年的《启示录》系列,比他其余的作品更具哥德风味。他著名的画作有《骑士、死亡和魔鬼》(1513)、《圣杰诺米在房间里》(1514)及《忧郁 I》(1514),受到广泛的分析及诠释。他的水彩画也让他成为第一位欧洲的风景画画家,而他的木刻版画也带来木刻版画的创新。
丢勒借由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识,将罗马神话带进欧洲北方的艺术,这也使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而他也有许多的理论,其中包括了数学定理、透视及头身比例等。
丢勒关于几何学的著作名叫《量度四书》(德文名: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mit dem Zirckel und Richtscheyt,英文可译为《使用圆规、直尺的量度指南》或《量度艺术教程》)。丢勒关于人体比例的著作名叫《人体比例四书》(德文名:Vier Bücher von Menschlicher Proportion),完成于1528年。
《阿伦德尔伯爵的家臣罗宾》,彼得·保罗·鲁本斯,1620年。
这是为《阿伦德尔伯爵夫人阿莱西娅塔尔博特与随从们》绘制的习作素描。从1620年7月夫人们问安特卫普时制作的书信中可以得知。本作品的原型是夫人的随从罗宾,右手戴著鹰猎用的手套。在空白处,鲁本斯还写下了关于服装颜色和材质的文字。头部的描绘略显简略,这大概是因为本作品是作为服装的准备素描而制作的吧。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教名伯多禄·保禄·鲁宾斯,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巴洛克艺术代表人物,出生于德国锡根。曾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代表作品包括《阿玛戎之战》《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美惠三女神》等 。
《自画像》,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约1590-1591年。
30多岁时画的画家自画像。脸和头发被仔细地描写了。特别是反射光线的虹彩和瞳孔被细致地分开描绘的瞳孔,极具魅力。据推测是送给朋友的礼物或版画底图,但不清楚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的。霍尔奇尼斯在1590年至1591年前往义大利旅行后,画了许多以粉笔为主的肖像素描,如本作品。可能是在意大利旅行中看到了巴罗奇和费德里科·楚卡里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刺激。
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1558年1月或2月—1617年1月1日)是荷兰矫饰主义至巴洛克过渡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活跃于1580年至1617年。他因右手先天性畸形而发展出独特的雕刻刀法,中年后转向油画创作,并将米开朗基罗的构图技巧融入版画领域。其艺术生涯以哈勒姆为中心,作品涵盖宗教、神话和寓言题材,代表作包括《伊卡洛斯》(1588年)、《被龙吞噬的卡德莫斯的同伴》(1588年)等铜版画,因线条表现力强、细节饱满被誉为“最后一位兼具画家权威的雕刻家”。
霍尔奇尼斯通过工作室培养出雅各布·马萨姆等继承者,其未完成版画《牧羊人的崇拜》(1599年)经继子补充后成为研究巴洛克创作过程的典型案例。2018年德国施泰德博物馆展览将其与提香、丁托列托并列为鲁本斯艺术的重要来源,凸显其在北方艺术传承中的桥梁作用。
《正在睡觉的狗》,科尔内利斯·维舍尔。在后面的衍生品商店里,这只狗似乎是亮相最多的,也即是最受欢迎的。
科尔内利斯·维舍尔(Cornelis Visscher,1628/9–1658)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以动物画和临摹鲁本斯作品著称。其艺术特点包括细腻的线条处理,如通过改变线条方向表现动物毛发纹理,并通过密度变化实现明暗过渡。维舍尔虽英年早逝,但作品体现了荷兰画派对自然主义的追求,尤其对动物动态和质感的捕捉能力突出。
《特辛宫大厅的天花板设计图》,勒内·萧沃,法国雕塑家(1663-1722)。
这是瑞典皇家建筑师尼科德姆斯·泰辛为他在斯德哥尔摩的宅邸设计的天花板装饰,作者萧沃来自法国,同样侍奉瑞典国王。中央描绘的是演奏竖琴的艺术之神阿波罗和诗神穆萨等人,周围环绕着艺术拟人化雕像和著名艺术家的雕像(例如左上角是绘画拟人化雕像和安妮巴莱卡拉奇和拉斐尔)。瑞典国家美术馆素描收藏的基础是由尼科德姆斯·泰辛和他的儿子卡尔·古斯塔夫·泰辛建立的。
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的首批藏品来自日本企业家松方幸次郎(Kojiro Matsukata,1865-1950),他是明治时期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松方正义之子,1896年成为日本造船企业川崎重工的第一任社长。作为一名收藏家,松方幸次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在欧洲大规模收集艺术品,购入规模超过一万件。
松方幸次郎原本计划将这批艺术品带回日本建立一座私人美术馆,但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未能将所有藏品运回。最后仅有约8000件浮世绘版画被带回日本,另外约400件西方绘画与雕塑交由法国罗丹博物馆馆长 Léonce Bénédite 保管。1945年二战结束,法国宣布以「没收敌产」为名将这批艺术品收归国有。
1951年,日本向法国要求归还这批艺术品,法国最终同意移交,但提出条件为「在日本建立一座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
1955年,日本委托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美术馆历时4年完工,1959年6月对外开放。1975年,馆方委托日本建筑师前川国男(Kunio Maekawa)在主馆旁建造一座新馆,新馆于1979年建成开放。
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的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由主馆与新馆组成。馆内常设「西方绘画与雕塑」主题展,以时间为序分为五个部分——「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艺术·风格主义」、「巴洛克艺术」、「洛可可」、「二战前艺术」和「二战后艺术」,相对全面地向参观者介绍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
馆藏重要油画作品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Paolo Veronese 的《圣加大肋纳的神秘婚姻》、巴洛克画派早期代表画家 Paul Rubens 的《丰饶》、法国印象派画家 Claude Monet 的《睡莲》、法国印象派画家 Pierre Renoir 的《阿尔及利亚风格的巴黎舞女》、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Vincent van Gogh 的《玫瑰》等。
馆藏重要雕塑作品有法国雕塑家 Auguste Rodin 的「沉思者」、「地狱之门」、「亚当」,Antoine Bourdelle 的「拉弓的赫拉克勒斯」,Corneille Van Cleve 的「灵魂与丘比特」、「维纳斯与丘比特」等。
《睡莲》,Claude Monet ,1916。莫奈在50岁以後,开始在吉维尼的自宅建造庭园。他在这里种植花木,水池中培有莲花,并反覆描绘此题材。池塘水面随着天气与时间的不同而有各种变化,画家对此有着强烈的关心,在创作本作品时,他已经描绘睡莲主题近20年。画面中可见到花与水面上的影子等,然面却大胆地省略细部,这样的表现联系到後来的表现主义与抽象绘画,可说是显示出莫奈创作中具革新性的一面。
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全名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出生于巴黎,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 。
1845年,莫奈全家移居法国勒阿弗尔。1855年,开始创作讽刺漫画。1858年,结识欧仁·布丹开始学习风景画。1859年,进入瑞士美术学院。1861年,赴阿尔及利亚服兵役。1862年,因病退役;11月回到巴黎,进入格莱尔画室。1865年,作品入选1865年的沙龙展。1866年,作品《卡美尔》参加沙龙展。1871年,在塞纳河上建造船上画室。1872年,创作《日出·印象》。1873年,与其他画家共同成立自己的协会。1874年,在巴黎市中心举办第一次印象派画展。1880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1884年参加第三届国际美术展。1890年着手创作《罂粟花田》《白杨树》《麦草垛》系列作品。1899年,开始创作《睡莲》系列作品。1902年旅居布尔塔纽进行创作。1909年,在吕埃尔画廊展出《睡莲》系列作品42件。1914年,作品在卢浮宫博物馆展出。1921年,将《睡莲》系列作品捐赠给法国。1922年患眼病但仍坚持创作。1923年经手术治疗,视力逐渐恢复,继续修改橘园美术馆的《睡莲》系列作品。1926年12月6日病逝,享年86岁。
《阿尔及利亚风格的巴黎舞女》(Parisiennes in Algerian Costume or Harem),Pierre Renoir,1872年。本件作品是雷诺阿的初期代表作之一。虽然是描绘“harem”(伊斯兰文化圈中的後官)中充满肉感的女子,然而当时画家并没有实际造访具有浓厚伊斯兰文化色彩的北非。即便如此,他参照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尔的女子》等作品,描绘穿着华丽衣裳的巴黎女子,周遭搭配着繁复装饰的地毯与家具,充分表现东方趣味。在此作品中已可见到雷诺阿特有的丰富色彩与笔触表现。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法国印象派画家,生于利摩日,后随家迁居巴黎。13岁在瓷器厂当学徒,后进入格莱尔画室学习,受德拉克洛瓦与库尔贝艺术风格影响,并深入研究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结识莫奈、西斯莱等人。1870年代参与印象派运动,1876年创作《煎饼磨房的舞会》,以鲜丽色彩捕捉光影变化 。19世纪80年代转向肖像画创作,将古典技法与印象派风格相融合 。1892年罹患类风湿关节炎,1907年迁居普罗旺斯地区。晚年用绷带固定画笔坚持作画,题材涵盖女性、儿童与自然风光。其以油画著称,亦从事雕塑与版画创作,代表作包括《包厢》《游船上的午餐》《小玛高脱像》等,以明快暖色调描绘日常生活场景 。
《舞台边的三名舞者》(Three Dancers in the Wings),Edgar Degas,1880-85年左右 。对于德加面言,芭蕾舞是最重要的主题,在他所留下的作品中,有半数以上都是描绘芭蕾舞者,德加在19世纪巴黎代表性的社交场所歌剧院,敏锐地观查到现代生话的各种心理现象,在本件作品中,可见到在三位身者之间如影子般隐约浮现出一位戴着大礼帽的男子,他们彼此间的关系,撩拨了人们的想像力,借由快速挥动的笔触与未完成的涂色来表现光线的大胆手法,在德加的作品中也很少见。
埃德加·伊莱尔·日耳曼·德加(法语: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昵称为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他曾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受到安格尔的很大影响。借着1855年万国博览会举办安格尔回顾展的机会,德加与安格尔相见并临摹了许多他的作品。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特鲁维尔海边》(Beach of Trouville ),Eugène Boudin,1867。出生于诺曼底海港小镇的布丹,一生都持续描绘海边风景。他在户外架起画架,描绘时刻变化的光线与空气,这样的作品对于年轻的莫奈也带来很大的启发。面临英吉利海峡的特鲁维尔,在当时是许多巴黎市民蜂拥而至的疗养与休闲之流行渡假地。在本作中,也可见到人们在海滩上各自放松的悠闲身影。此外,天空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白色云朵轻飘曳长的表现,可谓符合布丹「天空之王」的称号。本作被认为是1867年沙龙展的展出作品。
欧仁·布丹(Eugène Boudin,1824-1898),法国风景画家,出生于诺曼底水手家庭。早年曾在造纸厂工作,后于卢浮宫担任制版工,最终定居翁佛勒尔开始创作,1857年首次展出作品。布丹早年受米勒、特罗容及荷兰画家容金指导,其中容金传授其外光画法,擅长以快速笔触描绘诺曼底与不列颠海岸风光,注重海滨浴场人群动态及光线变化对空气、海浪的表现。其户外写生理念对莫奈产生直接影响,被称为“印象派之父”。代表作品包括《特鲁维尔海滨浴场》《翁费勒尔的堤岸和灯塔》《离开翁弗勒尔港的汽船》等。波德莱尔评价其作品能够展现季节、时辰与风向。1898年完成《沙滩上》后逝世。
《玫瑰》(Roses),Vincent van Gogh,1890年。梵高受到印象派与日本浮世绘等影响,发展出独特且具表现主义般的色彩表现。1888年年底,画家邀请高更至南法亚尔,开始一起生活,但不久後精神疾病发作。本件作品是在隔年的1889年,梵高入住圣雷米精神疗养院时,描众在此地显开的玫瑰花。画中已可见到他最晚期作品的特征——激烈与扭动的笔触。这段期问他创作了许多作品,然而在1890年,画家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89年创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一说,两个年轻人不小心走火开枪击中),年仅37岁。
《布列塔尼风景》,Paul Cauguun,1888年。位于法国西北部半岛的布列塔尼地区在进入十九世纪以后,仍然保留着凯尔特色彩浓郁的古老习俗,人一种未受近代文明影响的质朴世界印象,并吸引了想要从这样的世界中寻求灵感的高更。本作品据认为是他在重访该地区的蓬塔旺村的1888年初绘制的作品。从排列精细笔触的描绘法和毕沙罗风格的农村景象中,虽然可以看到印象派的余韵,但高更在充分利用地形起伏的构图和强壮的人体表现中展现了独特的感性,在意识互补色的色彩布和形体变化的倾向中,还可以看到被称为“分隔主文”的画面构图法的萌芽。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蓬图瓦兹的桥与堤防》,Paul Cézanne,1881年。为近代绘画带来革新的塞尚,从1872年到1882年左右,与曾是印象派中心人物的毕沙罗一起在蓬图瓦兹断断续续地进行创作。观者的视线从河边被引导至市中心的方向,画面中可见到铁道桥与拦河堰等象征现代化的主题。根据前、中、远景,以及描绘对象物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笔触,塞尚在画面中建立起多层次的秩序感。在多样化的笔触表现中,蕴含了塞尚的绘画风格往之后发展的可能性。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印象派画派画家。1839年1月19日,保罗·塞尚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埃克斯。1861年,保罗·塞尚到巴黎的瑞土学院注册,认识了毕沙罗。1873年,保罗·塞尚画了《缢死者之屋》等许多风景画。1874年4月15日,保罗·塞尚以《缢死者之屋》《摩登奥林匹亚》参加了在巴黎的卡皮西纳大街35号纳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的第一次“无名者画会”(印象派)画展。1906年10月22日,1906年,保罗·塞尚外出画《儒尔当的乡间小屋》时遇暴风雨而罹患肺炎,不久后过世被安葬在他家乡的古老墓地中。
《收成》,Camille Pissarro,1882年。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国印象派画家,生于圣托马斯岛。唯一全程参与印象派全部8次展览的艺术家,作为印象派先驱有”印象派米勒”美誉,被高更称为“我的老师”,塞尚亦自称其学生。毕沙罗12岁赴巴黎学习,22岁弃商专攻绘画,师从柯罗并结识莫奈等画家。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避居伦敦,归国后专注印象派创作。1885年尝试点描技法,1890年代转向巴黎街景题材。晚年因腿疾在窗边坚持作画,1903年逝于巴黎葬于拉雪兹公墓。代表作包括《蒙马特大街》《塞纳河和卢浮宫》等,其作品以颤动笔触捕捉光线变化,展现城市与乡村景象。
本团接着参观《毕加索人物画》展,20世纪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一位最擅长描绘“人”的画家。他直面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爱与欲望等围绕在我们周围的所有主题和情感,不断创造出强烈的存在感和人物形象。本次展览聚焦毕加索的人物画,试图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的核心。
毕加索通过在西班牙艺术学校接受写生素描训练,学习了从解剖学角度把握和准确再现人体的基础知识。自学的kalicature(大幅强调特征的讽刺画、戏画)的手法,被活用在毕加索人物形象的简单化、夸张、变形的表现上。立体派的发明彻底颠覆了理想人体美的传统,将人物画转变为新的造型实验场所。毕加索人物画的主题包括早期被社会疏远的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古典古代和晚年的“画家和模特”,但肖像画在他的一生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它们中的许多不是传统的定制作品,而是自由地多次描绘家人和朋友,特别是最亲近的恋人。毕加索来说,肖像画也是与画中的人物建立关系、确认关系的工具之一。
本次展览将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集中介绍近年来因众多寄存作品而扩充的本馆毕加索藏品。再加上国内美术馆的若干藏品,通过绘画、素描、版画、资料34件,展示画家从青年时期到晚年的人物画的表现和主题、革新性和多样性。
《女性肖像(依据小克拉纳赫的作品)》,Pabio Picassa,1958年。1958年,毕加索从画家丹尼尔-亨利康维勒那里收到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的《女人肖像》(1564年)的复制品明信片。为了受到这幅华丽女性形象的启发而创作出这部作品,画家首次尝试了五种不同颜色的油漆画。虽然左右颠倒,但构图和女性的辉煌珠宝的描写几乎忠实于原图,另一方面,头部侧脸和正面脸的组合可以看出毕加索特有的表现手法。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全名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西班牙画家、雕塑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代表作品:《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妇人》 。
《地狱之门》是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地狱之门》的创作灵感来自但丁的《神曲》。是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即将动工的法国工艺美术馆的青铜大门做的装饰雕刻。
《地狱之门》激发了罗丹无边的想象力,在完成这件创作的过程中,他在雕塑技巧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罗丹为《地狱之门》创作了数不清的各种雕像,这些雕塑中包括罗丹一些相当著名的作品,如《思想者》、《三个影子》、《吻》、《亚当》、《夏娃》等。《地狱之门》成了展示罗丹雕塑艺术的大舞台。
在《地狱之门》以前的建筑装饰雕刻通常都是按照雕塑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将构图进行平均的分割,在布局上较为规整。而罗丹将《地狱之门》整个作为一个大构图,并且只表现了一个地狱的主题:“你们来到这里,放弃一切希望!”这件雕塑整个看去,铺天盖地而来,187个人体疾风暴雨般地交织在一起,在大门的每个角落都拥挤着落入地狱的人们。整个大门平面上起伏交错着高浮雕和浅浮雕,它们在光线照射下,形成了错综变幻的暗影,使整个大门显得阴森沉郁,充满无法平静的恐怖情绪。
《加莱义民》(罗丹于1884年至1886年塑造)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神情刚毅。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右边第三个市民,用双手遮住眼睛。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举手向天,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市民,年纪较轻,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市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市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
罗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拉丁区一个普通雇员家庭。1854年,他进入波提特设计学校学习,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1862年,进入圣体隐修道院,完成了院长艾马尔胸像。1875年,他到意大利旅行,并细心研究了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深受其启发。1876年至1877年间,罗丹完成了雕塑《青铜时代》。1879年,他完成了群雕《号召拿起武器进行斗争》。1880年,罗丹开始创作《地狱之门》。这项工程巨大,一直持续到1917年罗丹生命的完结。1886年,他为文学家雨果塑像。1898年,完成为文学家巴尔扎克的塑像。1916年,他把自己的全部作品捐给法国政府。1917年11月17日,罗丹去世,享年77岁。
上野公园里在举行庆祝中秋节活动。后来看到还有人排队请她们签名。
广场上摆满了小吃。很贵(东北人在这里卖羊肉串,普通小的1000日元三串),我们还是买了几种尝尝。
有女孩表演发条舞蹈,缓慢旋转,下雨了,观众不多。
有些郁闷地收拾东西走了。
东京国立博物馆成立于1872年,是日本最早的国立博物馆,位于上野公园北端。馆区包含表庆馆(1908年)、本馆(1937年)、东洋馆、平成馆及法隆寺宝物馆等建筑,其中本馆与表庆馆为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产,拥有43个展厅,陈列面积达1.4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约 12万件,含89件国宝与650件重要文物,同时保管部分受委托文物,东洋馆集中陈列中国文物,涵盖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及历代书画。
该馆通过“东京国立博物馆2038年蓝图”推进可持续发展,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如运用高精度翻拍技术保存《洛中洛外图》等重要文物。馆内定期举办特别展览,包括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数字文物展及“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跨国项目。法隆寺宝物馆专门展出法隆寺献纳文物,平成馆则侧重考古与临时展览 。
东洋馆是1968年开放的新馆,设10个陈列室,分综合陈列、埃及艺术、西亚、东南亚艺术、中国艺术、朝鲜艺术和西域艺术等部门,展出日本以外的东方各国各地区的艺术品和考古遗物。
其中,主要展出的是中国艺术品,占5个陈列室,展品有史前的石器和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陶器和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佛像,唐代的金银器和三彩,宋、 元、 明、清的瓷器和书画等,有些文物已被列为“国宝”、“重要文化财”级文物。露天陈列有迁移来的黑门、校仓等建筑,还有石棺、石像、石兽、石柱等。日本最大的博物馆。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 《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
表庆馆是一座明治末年建筑,为当时皇太子成婚纪念而建造,已被列为“重要文化财”,1909年开馆,设 9个陈列室,按时代分类展出史前时代至历史时代的日本考古发掘遗物,有石器、绳纹、弥生式陶器、填轮、汉式镜、铜铎、陶瓷器等珍品。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日本的雕刻几乎都是放置在寺院中的佛像和肖像雕刻。日本的佛像与朝鲜半岛和中国渊源颇深,是接受并消化外来的新式作风和技法,再融合为“和样”的重复。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受外国的影响逐渐减弱,诞生了温和细腻的日本独特的作风。活跃于十三世纪的佛师运庆、快庆学习日本的古典,创作出写实风格的作品。其作品受同时代中国作品的影响较小。
自平安时代末期(十二世纪)源平争乱至明治维新(1868)为止的约700年间是武士执掌政治政权的时代。武士在以公家文化为模范的同时,吸收佛教及庶民文化,创造出独自的质朴刚健的文化。
武士平时身着直垂(武士礼服)或小袖(窄袖便服),到江户时代则身着称为“裃”的上下身一套的礼服谒见城主。另外穿在铠甲之上的阵羽织的设计多体现武士的爱好。
备前国宗是镰仓时代备前国(冈山县)活跃的名匠。被称为备前三郎,据说是因为高超的技艺而被邀请到镰仓。本作品为其代表作之一。此作由池田辉政献给德川家康。造型刚劲有力,刀身弯曲,在泛着白光的刀身肌理上烧出了丁香乱纹。
在武士使用的器具当中最为看重的是刀剑,将太刀和腰刀、刀和胁指长短两把斜插于腰间。
刀剑的外套以及铠甲、马具是使用漆器工艺或金属工艺、绦带等工艺制作而成。这些武具在江户时代作为显示大名的历史和地位的道具而被珍视传承。
《人体拼成人像》,歌川国芳(うたがわ くによし,英文:Utagawa Kuniyoshi ,1798年-1861年)号一勇斎、朝桜楼,日本江户时代人,是浮世绘歌川派晚期的大师之一。他出身丝绸染坊家庭,本名井草孙三郎,幼名芳三郎。歌川国芳在帮助父亲料理生意的同时对艺术产生兴趣。先从师歌川国直,后来为版画大师歌川丰国所看中,于1811年被收为弟子,1814年出师并取艺名歌川国芳。和歌川派其他画家一样,他开始是创作戏画,但生意不佳,几年后不得不以修理榻榻米为生。后来偶遇歌川国贞,觉得自己的才能其实高过对方,于是刻苦努力,画出的一些武者三联画得到好评 。
《如来三尊佛龛》,中国陕西宝庆寺。唐,8世纪。
武则天晚年,长安光宅寺中曾建有一座七宝台。台上镶有许多精美的佛像。这些佛像以后随寺院迁移到了宝庆寺(今西安书院门内花塔寺址),宝庆寺的这批珍贵造像现多已流至国外,共有三十二件,上世纪初日本人早崎梗吉利用在华考察和受聘学校教习的机会,用各种名目攫取了其中的大部分。在被日本指定为重要文化财的53件(组)中国雕刻品中就有21件(组)出自陕西宝庆寺的石雕造像龛,占唐代重要文化财雕刻总量的近60%。
两边是一对尺寸很大的唐三彩镇墓兽(日本著名陶瓷收藏家横河民辅寄赠),约7-8世纪作品,独角的高91.6厘米,双角的一只高96厘米。这两件镇墓兽,它们身上都汇聚了飞禽、走兽和人的元素,象征着它们有通天下地的神力。镇墓兽是唐三彩中用于镇守墓室最经典和生动的物件。因为功能是放置在墓室内,守护亡者免受各种不明邪魅的伤害,所以它们都面目狰狞。可以想象,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墓葬内那种独特的环境时,对邪魅的效果不知道,但对人是一定能有恐吓作用的。
镇墓兽、武官俑(后期改成了天王俑),以及文官俑,是唐代高级墓葬内的镇墓六人组,因为它们都是成对使用的。
中间是三彩的文官俑,真实反映了唐代的文官形象,宽额大眼,眉头紧蹙,表情严肃,可能正在力谏。如此大体量的文官俑应该产于早期。留意看他流畅的衣纹,非常明显地继承了健陀罗佛造像的技法。而衣服前襟恣意流淌的黄绿彩,则是唐代三彩艺术最明显的特点。由于是唐代早期,篮彩还未被广泛使用,所以这里只有两彩。表情的塑造非常准确传神,忧国忧民。
吉州窑是中国南方非常重要的一种民间瓷器,因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在宋朝时称吉州,故这一品种被称为“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创烧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南宋,至元末明初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洒釉、虎皮天目(玳瑁釉)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吉州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其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窑大量烧制茶盏等茶器,沉稳内敛的色泽深受倭国茶人喜爱,因此成为在日本非常受追捧的瓷器品种。
《西王母/马车/狩猎画像石》,来自山东省晋阳山慈云寺天王殿,东汉时期(1~2世纪)。描绘西王母、马车出行及狩猎场景。
晋阳山,原名晋云山,位于嘉祥县疃里镇,是当地百姓口中的金羊山。山上原有慈云寺及天王殿,如今已不复存在。1957年,山上的石刻字迹仍清晰可见。昔日的晋阳山,曾经是佛教圣地,山上雕刻的石刻和壁画,见证了古人对神仙鬼怪的信仰。毕沅、阮元的《山左金石志》详细记载了晋阳山石刻的详情,描述了画面中的神祇、仙官、车马以及狩猎场景。进一步信息可参阅秦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金石大家黄易与晋阳山石刻考——兼论其汉画像石研究》。
《对镜化妆的王族女性》,摩腊婆派,18世纪初。此画表现了王族女性的生活场景,宫殿中的女子正在侍女们的服侍下对镜梳妆等待恋人的到来,建筑前铺有白色地毯、其上放有两个坐垫。
印度细密画是十一世纪时作为佛教和印度教经典的插图而开始绘制的。佛教细密画以东印度为中心,印度教细密画以西印度为中心,其制作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前后。到了十六至十九世纪的莫卧儿王朝,描绘王公贵族和宫廷生活等世俗题材的写实性“莫卧儿绘画”极为兴盛;另一方面,在印度西北部的拉杰普特王侯的庇护下,以印度教教义为题材的庶民派“拉杰普特绘画”也广为流行。印度细密画确立了细腻、抒情的画风,创造了独特的造型,并衍生出诸多流派。一幅绘画之中同时包含神话、音乐、自然等诸般要素,富有活力。
莫卧儿细密画是16-19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宫廷画家创作的微型绘画艺术,由波斯建筑师与印度本土画师融合波斯细密画技法、印度传统元素及欧洲写实手法发展形成 。其创作依托皇室支持,初期由胡马雍皇帝引入波斯画师奠定基础,后经阿克巴建立皇家画室整合多元技法,成为波斯-印度艺术体系的重要代表。该艺术以精细线条与渐变设色为特征,题材涵盖帝王肖像、建筑记录、历史事件及自然生灵。早期作品如《阿克巴本纪》插图注重动态构图与珐琅质色彩;鼎盛期在贾汉吉尔时代发展出自然主义风格,代表作《火鸡》《沙·贾汗王子》突显动植物细节与单色背景主体;晚期受波斯装饰元素主导后逐渐衰落。画面通过层叠建筑、半面人像等视觉语言,反映了莫卧儿帝国多元文化交融的宫廷生活特质 。
走出东京国立博物馆,在上野公园里发现了野口英世(Hideyo Noguchi)雕像。野口英世(1876年11月9日-1928年5月21日),日本细菌学家、生物学家,出生于福岛县翁岛村,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其代表著作包括《蛇毒》《梅毒的实验诊断》等。幼年因左手烧伤致残后转向医学,1897年取得行医资格,次年进入北里传染病研究所工作。1900年赴美开展蛇毒研究,成功阐明蛇毒毒理并研制出抗响尾蛇毒血清。1904年加入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专注于螺旋体及梅毒病原体分离研究,改进了瓦色曼氏反应技术。1927年起多次赴非洲进行黄热病调研,最终因感染该病在加纳逝世。其肖像被印制于日本1000日元纸币,生平事迹被改编为漫画《野口英世物语》及传记《遥远的落日》(渡边淳一历时八年时间追寻野口英世的足迹,为其立传,于1980年荣获日本第十四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晚上吃烧肉,导游带我们去的那家坐满了,只好再找,我们进去时,这家还没开门,我们是第一批客人,门是被我们叫开的。就是烤肉,和牛、厚切牛舌等各种肉,一通乱烤,还有炙烧牛肉寿司等。本团点的比较多,但是没关系,有本人在,就不会有剩下的。吃了一个多小时,近八点才出来。
这是「烧肉Yaichi 2.0」!距离地下铁上野御徒町站仅徒步两分钟、JR 御徒町站更只有一分钟路程,交通非常便利。肉品严选来自熊本的顶级红毛和牛,相较于一般的黑毛和牛,不仅更加健康,而且肉质鲜嫩,脂肪含量极低,且保留了肉质的美味。另外也有提供黑毛和牛,黑毛和牛并没有限制品牌和产地,但执着于只选用 A4 及 A5 级数的雌性和牛,挑选出的都口感顺滑、柔软且油脂不过重。
21号早上去本团最后一个行程——浅草寺。全名金龙山浅草寺,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浅草寺(Sensoji Temple)位于台东区,始建于推古天皇三十六年(628年),相传因渔民在隅田川打捞出观音金像而建。寺院主体建筑呈江户风格,包含风雷神门、五重塔(日本第二高佛塔)、本堂等主要建筑,其中雷门始建于公元942年,历经火灾后于1960年重建,其悬挂的巨型灯笼与门内140米铺石参拜神道共同构成东京地标景观。
该寺在江户初期由德川家康重建后渐成市民活动中心,明治时期经历神佛分离,现存本堂建于1958年。寺院年参拜量达3000-4000万人次。寺前仲见世商店街保留传统市集形态,周边衍生浅草神社等重要文化财产。主要节庆包括三社祭、四万六千日等,保留抽签系愿、净手池饮水等传统参拜习俗。
风雷神门是浅草寺的象征,浅草是百姓生活的大舞台。作为浅草寺大门的雷门是公元942年为祈求天下太平和五谷丰登而建造的,是浅草著名的打卡点。风雷神门超巨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上面写着“风雷神门”几个大字,十分醒目。除了大名鼎鼎的《浅草寺》,再加上大门上挂着重达670公斤的大灯笼(松下幸之助于浅草观音祈愿之后病愈,作为报答而寄赠)与两侧耸立着4米高的“风神”、“雷神”左右护法,组成了全名为《风雷神门》的“雷门”。
仲见世商店街,是连接风雷神门和宝藏门的历史悠久的街道。在大街上,充满了出售传统物品的传统摊位,例如红豆饼,阿曼珠或宁音子等。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一些很棒的纪念品,例如折扇或浴衣。
如果要相信有关其建筑的传言,这条街属于日本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经过精心维护的建筑物以及摊位的外观而自豪地拥有这一历史遗产。这条长达250米的购物街每年吸引3000万游客,是游客和当地人的热门之地。虽然其熙熙攘攘和活泼的天性无疑增加了它的氛围,但人群可能变得足够浓密,以致不舒服。浅草地铁站出口,就在风雷神门前。
在传法院通上可见东京晴空塔,这是浅草寺附近的一条传统商店街,以售卖特色小吃和纪念品闻名。该区域因长期存在非法占地问题,面临拆除风险。传法院通自二战后逐渐形成,最初以流动摊贩形式经营,1977年因周边环境改造,东京台东区役所曾考虑驱逐无牌摊贩。当时区长口头承诺若商户自建固定店铺可继续营业,但未形成书面文件。 2014年区役所认定其属于违法建筑,发出拆除通知。商户通过“街头署名活动”争取保留,已获得约7000人联署支持,但尚未与政府达成共识。该区域长期未缴纳道路使用税,被认定为非法侵占公有土地。
宝藏门,穿过雷门、通过仲见世商店街之后就是宝藏门。大门一楼有五开间,两端各两间供奉仁王像,中央三间开放通行。昭和 20 年(1945 年),仁王门与观音殿、五重塔和京藏一起因东京大空袭而被烧毁。现存之门于1964年(昭和39年)再重建时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由实业家大谷米太郎夫妻捐款兴建。门的左右置有仁王(金刚力士)像、之前名叫“仁王门”、昭和再重建后才称为宝藏门。其名来自门上层的文化财产收藏库。
宝藏门内存放的经文是“所有经(国家重要文化财产)的原版”。 它最初存放在镰仓的鹤冈八幡宫,但有一段历史,在明治时代神佛分离期间,一位对浅草寺深信不疑的尼姑将其焚烧,并将其供奉给浅草寺。 帮助将这本“所有佛经的原版”从镰仓运送到浅草的人是镇灭火十项目的负责人新门达五郎。 由于他担任院内新门的守门人,因此他自称新门,并在安政时代(1854~60年)捐赠了浅草寺的经。 这本经在战争中被烧毁,但“本本经”却被撤离了,安全了。 宝藏门守护着许多参拜者的福祉,以及由虔诚的人们保护的宝藏。
浅草寺的大草鞋是该寺的标志性物品,悬挂于宝藏门两侧,具有驱魔辟邪的寓意。每只草鞋长4.5米、宽1.5米、重500公斤,由山形县村山市的民间团体制作并供奉。 草鞋象征仁王像的法力,用于威慑恶神、瘟疫等不祥之物,寓意“有强大的力量镇守此地”。 每十年更换一次,最近一次更换在2017年,由山形县奉赞会组织制作,需800人耗时1个月编织稻草绳,再经一年半完成整体制作。
本堂-本尊观音像供奉之地,故又称观音堂。旧堂于庆安2年(1649年)重建,为近世大型寺院本堂的代表作与国宝(当时),1945年(昭和20年)于东京大空袭被烧毁。现在之堂于1958年(昭和33年)再重建时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外阵有川端龙子(りゅうし)作画的“龙の图”、堂本印象作画的“天人散华の图”等天井画。
内阵中央为本尊安置间,高6米的宫殿。宫殿内部分为前之间与奥之间,奥之间有秘藏本尊,前之间为“お前立ち”观音像。于毎年12月13日会举行的开扉法事,与有特别仪式需要开扉的时候,信徒可以到此参拜“お前立ち”像,但秘藏本尊像不作公开。宫殿的左右有胁侍梵天帝释天像,堂内后方左右有不动明王像与爱染明王像。
浅草一词,源自藏语,意为“圣观世音居住的地方”。传说中,两位捕鱼兄弟在海上捕捞时,意外打捞出一尊5.5厘米高的观音菩萨金像。他们三次将金像丢入海中又捞出,最终决定将其带回并交给主人土师中知。土师中知对金佛像深感震惊,决定出家为僧,并将自己的房屋改建成寺庙,供奉这尊观音金像,从而诞生了浅草寺。这尊金佛像如今被视为浅草寺的镇寺之宝,秘而不宣,连照片也不公开,令人充满好奇。
如今的浅草寺,是后世多次修造的结果。由于木造佛寺屡遭火灾,数次被毁。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重建了浅草寺,以本堂为中心,兴建了五重塔、浅草神社等,使浅草寺更加宏伟壮观。那尊“圣观音菩萨像”虽然无法亲眼目睹,但据传公元645年胜海上人被托梦告知,将观音像作为秘佛,藏而不宣,连佛寺住持都不能面对面观看。即使在平安时代,慈觉大师也曾另雕了一尊禦前立本尊,也就是替身佛来接受参拜。
消费品琳琅满目。导游倾向于求财,对其他的东西兴趣不大。
五重塔。这座五层宝塔也是朱红色的,是1973 年(昭和 48 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塔。 从外面看,这座五层塔似乎是从地面建造的,但实际上它建在一座基座状建筑(宝塔)的顶部。
这座宝塔起源于供奉佛教舍利的印度佛塔。 浅草寺五重塔的顶层,有供奉1966年(昭和41年)斯里兰卡伊苏尔穆尼亚寺的佛教舍利。
根据平驹正的说法,第一座宝塔建于天庆 5 年(942 年)在浅草寺。 当时,这座宝塔是一座三层宝塔,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座 “药师寺”,左右排列着两座宝塔,朝向正殿。 这是因为,如果看江户时代和宽永时代浅草寺院内地图,当时正殿东侧建有五重塔,西侧有三重塔,两座宝塔并存在院内。 火灾发生后,德川家光于庆安元年(1648年)重建了五重塔,但三重塔并未修复。 这座京安五重塔位于正殿的东侧,基石至今仍保留着。 在江户时代,它与上野观永寺五重塔、芝造城寺五重塔、谷中天王寺五重塔一起作为“江户四塔”而广受欢迎。 特别是浅草寺的五重塔是浅草和浅草寺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主题,也是浅草的地标。
1886年(明治19年),决定修复各地受损的塔,并在塔周围搭建了脚手架。 此时,为了筹集修复费用,允许普通参拜者爬上脚手架。 既然他们能够沿着脚手架坡道爬上顶层的屋顶,就一定很欣赏远处的景色。梅户国正的《浅草寺五重塔的修复》就记录了这一盛况。
浅草神社。神社供奉土师真中知命、桧田浜成知命、桧前武成知命三尊神,自古享有“三社明神”尊号,当地民众称为“三社大人”。神社大殿由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建造,1951年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现存建筑保留典型日本传统样式。 该神社起源可追溯至平安时代观音显圣传说,为纪念发现浅草寺观音像的三位渔民与僧人而建。每年5月第三周举办为期三日的三社祭,含神轿游行、传统音乐表演及町内祈福仪式,其中江户时代延续至今的“渡御”仪式与2000年恢复的升殿仪式最具特色。祭典期间周边设有小吃摊与民俗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建在正殿西北方的正殿是影光堂。 现在的影光堂建于 1994 年,以纪念浅草寺创始人圆仁诞辰 1200 周年。影方是神佛以形体的形式出现。 在浅草寺,不断配合观音的讲道和活动的佛陀被称为“影光中”,影光堂供奉着每个出生年份(生肖)的八位守护神(影光中)。 殿内分为内殿和外殿,内殿须弥坛中央供奉着圣观音菩萨,左右供奉着千手观音、虚空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世治菩萨、大日如来、不动明、阿弥陀佛如来。
这些在殿前排队的人是为了盖印,我们特地跑到前面去看了,发现当然是消费了才能盖。
它建于 1618 年。桥长7.16m,桥宽2.165m,女儿墙高1.1m;是东京最古老的桥梁。
六角堂,它建于室町时代(16世纪左右),被指定为东京都指定的文化财产。 木质单层六边形结构。主像是一尊火力地藏像,据说祈祷一定天数,愿望就会实现。为东京最古老的木造建筑。
打卡石桥。
它是建在影光堂南边的一座三室方形大厅,被称为“桥本药师堂”。 最初,药师堂因其位于正殿的北侧而被称为“北药师”,但在 1649 年,第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将其重建在正殿的西北方。 这是现在的建筑,浅草寺中保留的江户时代之前的建筑与六角堂和二天门一起都是古老的。 因为旁边有一座小桥,据说家光将其命名为“桥本药师道”。 1994年迁至现址。
加田粟岛神社的神是祥彦的名字,因为它供奉在一个叫做淡岛的小岛上,所以俗称淡岛明神。 因此,浅草寺称其为粟岛堂。 在粟岛堂,供奉着阿弥陀如来主像、淡岛明神像、虚空店菩萨当地佛像和鸟子地藏像。 地方佛是指佛陀,即上帝的真形,根据当地痕迹理论,日本的神在佛教中以佛的形态出现。
粟岛明神被奉为女性的守护神,在江户时代,有被称为“淡岛明神”的人,向江户市的妇女宣扬粟岛明神的信仰。 目前,每年2 月 8 日举行以粟岛堂为中心的针祭活动。
现在的建筑曾经保护着主神。 大殿在东京大空袭中被烧毁后,成为临时大殿。 最终,它被移至现在的二天门以南,称为影光堂,并于平成 6 年迁至现址。
千冢地藏堂。大殿内供奉着六尊地藏菩萨像。 据说,这尊雕像下面是江户时代的货币“Kanei Tongho”。 这尊地藏菩萨像的由来如下。
享宝时代(1716~36年),摄津国有马郡(今兵库县西宫市)有一位名叫山口的武士妻子,与丈夫和两个孩子住在一起。 尽管贫困,但她并没有失去作为武士妻子的自豪感,过着贫困的生活,拒绝他人的帮助。 有一天,孩子们挖出了很多埋在花园里的甘永通宝。 然而,她认为无缘无故地把钱留给自己是一种耻辱,于是她把钱回填了。 据说,孩子们长大后变得优秀,房子也繁荣昌盛,因为他们是由这位睿智的母亲抚养长大的,所以孩子们在埋金的地方供奉了地藏菩萨。 这是现存于西宫市山口町的善济冢地藏像。 是浅草寺的千冢地藏堂征求了这位地藏尊的精神,许多人祈求生意兴隆。 每个月的“第四天”都会举行追念会。 特别是在 1 月、5 月和 9 月 24 日,有一场名为“Shogojiu”的大型追念会。
导游带本团来这里是求财的,说这里是财神。
这尊雕像是被誉为“戏剧圣人”的明治时代歌舞伎演员市川团十郎(1838~1903)的第十八座“临时”雕像。为了纪念主角镰仓刚五郎的实力,每年四月,都会举办“哭相扑”,在这座雕像前进行婴儿的哭泣比赛。 现在
的雕像是在第12代市川团十郎(1946~2013)接替名字之际修复的。 它不仅受到歌舞伎爱好者的欢迎,也受到许多信徒的欢迎。
原力石,它读作“Chikaraishi”,也被称为“Sashiishi”。 江户时代后期,酒类商店和米店的人们开始流行,像杂技一样举起清酒桶和米捆,比拼力量。 这里的力量石是在院内举行的“力量比拼”中通过比赛举起的。
“能量石和熊汤纪念碑”是明治 7 年(1874 年)由熊次郎举起的约 100 贯(约 375 公斤)的能量石,由新门龙五郎等人为纪念而竖立。
二佛,这尊观音(右)和瑟治(左)的青铜坐像通常被称为“湿佛”,因为它是一个没有殿卫的开放座位,受到崇拜。 它拥有4.5米高,包括莲花座在内,是代表江户时代早期的优秀佛像。江户时代前半期,成京4年(1687年),群马县立林市的高濑善兵卫作为请愿人建成。 善兵卫在江户日本桥担任大米批发商,后来为了报答主家和悼念菩提而建造了它。
在江户时代,浅草寺正殿的西北地区被称为“奥山”。 这是一个俗称,大致指的是大殿的后面,而不是地名,其范围并不明确。 这个名字的由来尚不确定,但据推测是以浅草寺的山名“金龙山”的“背部”命名的。 奥山是江户唯一的老百姓娱乐场所。 水上茶馆一字排开,供参拜者休息,戏剧、奇观、独奏、猴子戏、居合、轻工、手妻等街头艺人为人们带来欢乐。 此外,水茶馆和牙签店的招牌女孩可以说是当时的偶像,并作为铃木晴信和北川歌麿等美丽画作的主题而广受欢迎。
明治时代,寺庙遗址被纳入浅草公园,随着浅草热闹的地方搬到了“第六区”,奥山的名字也消失了。 目前,本殿西侧的一段被新开发为“新奥山”,矗立着各种纪念碑和雕像。 除了居住在浅草寺附近的元禄时代诗人户田重的墓和明治时代致力于社会工作的岩子瓜玉的铜像外,还有各种纪念支持浅草娱乐的人们的纪念碑,如作为“喜剧之王”活跃的曽我悟郎纪念碑、喜剧演员纪念碑和电影《弁志冢》。
后面有郭沫若题写的“永生之碧”四字。
她们排队买冰激凌面包,我去拍照后回来分享了食物,很好吃。
买浅草炸肉饼,一人一个,也很好吃。
由仲见世商业街的左手边,穿过传法院大道映入眼帘的就是传法院的巨大正門。作为浅草寺主要寺庙的传法院,曾经被称为观音院、智乐院等,1688年~1704年以后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并沿用至今。1777年建成的客殿和玄关、1871年建成的大书院、浅草寺住持的起居室等等。客殿内供奉有西方三圣,其左右安置了浅草寺历代住持的牌位以及历代德川将军中的11位将军的牌位。另外,作为悼念死者的道场,会举行祈福法事、山家会、天台会等论定仪式,也是浅草寺的修行道场。此外,寺院的庭园还被列入了日本国家名胜景点,不过并不对外开放。
我在拍门时,来了辆人力车。自1990年代初,浅草地区首次出现用于观光的人力车以来,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便一直延续至今,并逐渐演变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线路约12分钟(浅草雷门至传法院街),樱花季限定路线可达30分钟。夏季可拉起车篷遮阳,冬季提供毛毯保暖。 10分钟起价约5000日元,附加摄影师服务需额外付费。
本团一致同意来日本拉人力车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工作,就没见到一个身材不好的。
浅草公会堂是位于东京台东区浅草1-38-6的剧场,紧邻浅草寺,以举办歌舞伎、音乐会等传统艺术表演而闻名。 作为东京重要的传统文化展示场所,浅草公会堂在新年期间常举办歌舞伎表演,吸引大量观众在参拜浅草寺后观看演出,逐渐成为当地新年习俗的一部分。剧场还提供耳机解说服务,帮助首次观看歌舞伎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这里可以欣赏到300多位名人的手印,许多人在这里拍照打卡。
回酒店的路上她们去找浅草HATCOFFEE,喝3D定制咖啡。
我独自回到酒店,在这位小伙子的热情指导下喝了自制免费咖啡,大约有十个品种左右,每天第一杯免费,我只喝一杯。准备取早上寄存的行李时,导游突然找不到寄存卡了,小伙子说不用了,把我们的箱子都拿出来了,最后还是找到了。
到达机场后,本团把剩下全部日元集中拿来买饼干,小李排到后与人发生争执,她认为还差1600日元,店员认为差2000日元,请领导来调解,确认的确只差1600,我又在包里找了几枚硬币补上了资金缺口。
这是本团在日本收集的部分纸片,为免将来淡化消失,特地拍照记录。上面那个美人图,是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加《重叠图章来挑战浮世绘吧》活动的作品,自我感觉还不错,一共有两套章,本来规则是限定每人一次机会,我的第一次失败了;我理解规则为每套章一次,就用另一套章再做一次,就成功了。
陈立无:[强][强][强]好文采!文章虽然很长,还是饶有兴致的看完了。描写生动、具体、内容丰富,特别是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介绍,非常详实专业!要么是有深厚的功底,要么是做足了功课!
刘原:作品好长!感觉欣赏一位参加高级晚宴而装扮精致的美妇,对日本地标,美食,人文,艺术,历史描写详实细腻,图文并茂,有富士山之美,馎饦之美,鳕鱼饭之美,木木之美,小李之美,艺术家之美,东京之美,关东之美,银座三天也书写不尽!嗯,真是不错![拥抱][拥抱][玫瑰][玫瑰][爱心][爱心][庆祝][庆祝][强][强]
蒙恩:这次去日本是深度游?差不多快十天了吧?游记介绍的日本风土人都详细值得细细品读,富士山自己拍的也很完美,积雪看不到是不是夏季融化了?照片中的女士很漂亮![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