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之布拉迪斯拉发凭栏袖手

欢迎光临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为了此刻的相遇

斯洛伐克之布拉迪斯拉发

这是库恰达(Kuchajda)湖,我们大约在27号上午10:30离开维也纳,来到了这里。这里是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西斯洛伐克州的首府,也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面积368平方公里,人口47.7万。

政府一直在努力维护这个天然游泳池,每年六月起免费开放。唐队带我们来这里既不是为了游泳,也不是为了观光,而是为了吃饭。

我们在这里用午餐,唐队说这家饭店不错,很受当地人欢迎,挺过了疫情。唐队后来上大巴时带了一瓶酒,说这家饭店老板很会做生意,送给了他一瓶酒;并且表示今晚到布达佩斯请团队喝酒,赢得大家一阵欢呼。后来的确喝酒了,但不是这一瓶,这一瓶他要打包放进行李箱带回家上供给香港老婆享用。

问题是我们不但没听说过布拉迪斯拉发,也不知道斯洛伐克,只隐约知道有个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的一个中欧共和国,于1992年解体,其间1939年到1945年是流亡政府阶段。 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1989年人口1563.8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于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代表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被纳粹德国占领。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同年,同盟国开始承认贝奈斯领导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1945年5月9日,捷克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1948年二月事件后进行全国大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加入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2年12月31日,捷斯联邦解体。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别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我们饭后的第一站是布拉迪斯拉发国家委员会(Národná rada Slovenskej republiky),即斯洛伐克共和国国民议会 ,是斯洛伐克的唯一的立宪和立法机构,代表国家和人民的主权。斯洛伐克共和国国民议会共有150名议员,任期4年,其成员由平等、普遍、直接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

布拉迪斯拉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地处三国边境的首都。斯洛伐克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其首都位于该国与奥地利、匈牙利的边境,市区与奥地利几乎“零接壤”,距离匈牙利也只有仅仅10公里。

不弄明白捷克斯洛伐克,也就无法弄明白斯洛伐克。

从国民议会布走几步就到了拉迪斯拉发城堡 ,这是布拉迪斯拉发市的主城堡,位于多瑙河畔小喀尔巴阡山脉的一座山丘之上,整体呈方形,四角各有一座角塔。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最初是古罗马城堡,如今最古老的部分于公元13世纪重建,新的部分则是玛丽亚·特蕾莎为她最最心爱的女儿Christina建造的。1956-1964年重修。城堡内设有历史博物馆和音乐博物馆。

最初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定居的是凯尔特人,公元前5世纪开始他们被属于日耳曼人的部落排挤,从1世纪到5世纪今天的斯洛伐克是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边界,这里发生了多次边界战争。
500年左右斯拉夫人的祖先来到这里。
5-6世纪,西斯拉夫人在斯洛伐克定居。

城堡的利奥波德之门。

143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病危之际,被其定为继承人的女婿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逮捕皇后芭芭拉并将其关押在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7世纪中斯洛伐克是当时萨摩公国(Samo)的中心。
8世纪时这里出现了尼特拉公国,公元830年后成为大摩拉维亚帝国的一部分。833年它成为大摩拉维亚的中心部分。
906年帝国灭亡后,沦于匈牙利人统治之下,后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城堡门口的斯瓦托普卢克一世雕像。

斯瓦托普卢克是大摩拉维亚公(870—894),公元870年,在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日耳曼人)的支持下,推翻叔父拉斯蒂斯拉夫的统治,后因不被信任,又被路易拘禁。
871年,大摩拉维亚公国发生斯拉伏米尔(Slavomír)神甫领导的起义,路易将他释放,并派他率军镇压。他转向起义军,打败东法兰克王国军队,恢复了统治。874年,路易被迫承认大摩拉维亚公国独立。在位期间,地域扩张,包括摩拉维亚、波希米亚、波兰南部、匈牙利西部和奥地利东部。与拜占庭派来的传教士美多迪乌发生冲突,美多迪乌死后,他的学生被赶出摩拉维亚,拉丁派教士重返摩拉维亚。统治后期,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公国逐渐衰落。892年东法兰克国王阿努尔夫(卡林西亚的)向大摩拉维亚扩张,并勾结马扎尔人。894年死后,诸子间发生内讧。

城堡在高处,是一个观景台。下面第一座桥是新桥,正式名称是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大桥 ,又称UFO桥。通常称为新桥或UFO大桥。新桥是一座斜拉桥,总长430.8米,宽21米。桥上有一个观景台,名为UFO观景台,高84.6米,可一览布拉迪斯拉发全景。观景台还设有一家高档餐厅,提供斯洛伐克,地中海,法国和亚洲美食。

第二座是老桥(Starý most )。在重建之前,这座 460 米长的桥梁包括一条供行人使用的木制通道、一条双车道公路和一条铁路轨道,连接历史悠久的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和较新的彼得扎尔卡地区。

第三座是阿波罗桥,是一座公路桥。阿波罗桥于2003年开始建设 。2005年9月5日,阿波罗桥开始对公众开放。

第四座是海港大桥(Prístavný most),是一座横跨多瑙河的双层高速公路铁路桁架桥,位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港附近的 D1 高速公路上。

第五座就看不太清楚了,算了吧。

城堡里的历史博物馆院子里,右边有一口井。

11世纪斯洛伐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1526年随匈牙利归奥地利君主管辖,由此1867年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和17世纪内当东南欧大部分地区被奥斯曼帝国占领时,匈牙利王国的实际组成部分只有今天的斯洛伐克。

城堡门前两位游客正往外走,透过半掩的大门,一人匆匆而过,一人背对大门站在那里,只有斯瓦托普卢克举着剑,一动不动。这就是在历史博物馆门前凝固的一瞬。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和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1915年7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在日内瓦发表演讲,首次公开表示反对奥匈帝国,并呼吁争取在战争结束后建立一个独立的捷克国家。10月22日,斯洛伐克人联盟和美国的捷克人组织成员签署了《克利夫兰协定》,支持建立一个由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捷克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组成的联邦国家。11月14日,托马斯·加里克在巴黎宣布成立捷克海外委员会,旨在与各协约国政府进行协商。

在城堡俯瞰城市。

捷克海外委员会在1916年2月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领导人包括托马斯·加里克、米兰·拉斯塔斯拉夫·什特凡尼克、艾德瓦尔德·贝奈斯以及农民党代表约瑟夫·迪里赫。1917年5月17日,在联邦议会举行开幕式之前,弗兰蒂舍克·斯坦涅克代表捷克联盟发表了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中,他呼吁建立一个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同分享的民主国家。

城堡附近曾经有一座大摩拉维亚大教堂,建于 9 世纪,现在只剩下一片遗迹。

1918年1月6日,在布拉格,捷克帝国议会议员以及来自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捷克西里西亚的政治家们,在主显节圣日期间聚集。在这次聚会上他们发布了《主显节宣言》,呼吁成立一个包含传统的斯洛伐克地区和波希米亚王国在内的独立国家,代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利益。他们还要求在未来的和平会议上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正式代表。

三位神父悲伤地站在那里,看着来往的人们,最终选择一言不发,就这么看着。他们是圣西里尔、美多迪乌斯和戈拉兹德。这是雕塑家 Anton Gábrik 在 2012 年由 Matica slovenská、斯洛伐克主教会议和圣戈拉兹德协会组织的公开艺术家比赛中赢得胜利的设计作品。但由于当地政府的不同意见,迟迟不能树立。

在2021 年,Gábrik 听人建议将雕塑模型在教皇弗朗西斯访问斯洛伐克期间赠送给了他,教皇弗朗西斯给了他祝福。
这座青铜雕塑高 5 米,是在捷克铸造厂铸造的,每尊雕像重达 700 多公斤。它于 2023 年 6 月 14 日开始安装在城堡露台上。雕塑的捐助者是斯洛伐克主教会议、鲍里斯·科拉尔 (Boris Kollár)、扬·科雷克基金会 (Ján Korec Foundation)、安东·赫恩科 (Anton Hrnko) 和帕特里亚基金会 (Pro Patria Foundation)。2023 年 9 月 14 日,这座雕塑在梵蒂冈代表团的见证下在城堡中揭幕,由红衣主教彼得罗·帕罗林 (Pietro Parolin) 祝圣。

唐队带我们离开城堡,前往老城。澳门组六人都是通过旅游认识的,当然起始是大美女和她姐姐,每次旅游遇到就增加一两人,直到现在的六人。要知道,在团里大美女俩姐妹并不住一间房,而是各有伴侣。可这又是为啥呢?Jennifer,能说说吗?你说让大美女加我微信的,怎么还没动静?你还在台湾吗?

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代表于1918年4月10日出席在罗马召开的被压迫民族大会,支持民族自决的原则。5月30日,美国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组织成员与马萨里克一起签署了《匹兹堡协定》,根据该协定,斯洛伐克人将享有语言权利,并拥有他们在共同国家内的自治管理机构、议会和司法体系。马萨里克于1918年6月19日会见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不久后,法国承认了在巴黎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新国家政府的前身。美国在1918年7月2日也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的地位,而英国则在1918年8月9日作出了同样的确认。

已经可以看到圣马丁大教堂的尖塔了。圣马丁主教座堂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它坐落在布拉迪斯拉发城堡下面的旧城的西部边缘,它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大、最好的教堂,也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特别以曾经担任匈牙利王国的加冕教堂而著称。从1995年到2008年2月,它是布拉迪斯拉发-Trnava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 1204 年,并于 1445 年重新祝圣,于 1861-80 年修复。塔顶是一座金字塔。

在16世纪,当布拉迪斯拉发成为匈牙利首都时,这座教堂被用来作为加冕的地方。从1563年到1830年,包括玛丽亚·特蕾莎 (Maria Theresa)在内的一共有11位匈牙利国王和8位王后在此举行加冕典礼。

在钟楼上面放有镀金的2米见方的靠垫,在这个靠垫上放有镀金的匈牙利国王王冠的复制品,而这个镀金的王冠复制品竟重300公斤! 因为St.Stephen王冠是作为匈牙利王国的最高权力象征,而拥有王冠复制品的教堂也就代表了其加冕教堂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教堂的五个钟被融化铸成了大炮。剩下的一个最古老最大的钟重达2吨,2000年增加了五个钟,是五个斯洛伐克的邻国赠送的礼物。

教堂后面有一段城墙。

贝奈斯于1918年10月14日宣布,巴黎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已经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临时政府,这个声明促使协约国做出正式的支持声明。马萨里克担任了新政府的总统职位,贝奈斯担任外交和内务部长,而什特凡尼克则成为国防部长。最后,在1918年10月18日,马萨里克改变了他的计划,在华盛顿特区发表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独立宣言《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宣言》,又称《华盛顿宣言》。

教堂前面有一座大屠杀纪念碑,这里原来是1969年被拆除的新教犹太教堂。该纪念碑于1996年建立,以纪念来自斯洛伐克的105,000名大屠杀遇难者(二战前斯洛伐克共有犹太人口 13 万,希特勒要求各仆从国交出犹太人后,斯洛伐克国在第一轮遣送高潮中就把近 6 万犹太人送入了德国人的虎口,成为 ” 第一个响应纳粹指令解决犹太人的轴心国盟国 “)。中央雕塑的作者是学院派雕塑家米兰·卢卡奇 (Milan Lukáč),他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这项工作。整体艺术设计的作者是建筑师 Peter Žalman 和 Lucia Žalmanová。

大屠杀纪念馆被视为公共纪念场所,两个历史层次在此交织:对大屠杀本身的记忆以及对曾经作为当地地标、仍被许多布拉迪斯拉发居民铭记的新教犹太教堂的记忆。纪念馆由一面刻有被摧毁教堂轮廓的黑色墙壁和一个抽象的中央雕塑组成,雕塑顶部是一个大卫之星,放置在刻有希伯来语“记住”(Zachor)和斯洛伐克语“记住”(Pamätaj)的黑色花岗岩平台上。

教堂附近的通道里贴有原新教犹太教堂的照片。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前,克拉马日和贝奈斯率领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获得了领土索求的确认。1920年2月29日,布拉格的临时国民大会正式批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成为一个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民主宪政国家。5月27日,国民大会选举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为总统,他将一直担任此职位直到1935年。随后,社会民主党的激进马克思主义左派脱离该党并退出执政联盟。 1921年5月,一些脱离社会民主党的成员共同创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其创始人为博胡米尔·什梅拉尔。

其他照片展示1969年4月犹太教堂被苏联人推倒以修建道路的景象。

1928年早期,赫林卡斯格伐克人民党的报纸《斯洛伐克》刊登了一篇题为《马丁宣言后的十年》的文章。该文章引发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激进党领袖图卡早期代表匈牙利并反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活动的调查。这导致了图卡被指控为叛国罪和阴谋罪。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这个危机一年后也波及到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的衰退和政治动荡导致了公众示威活动和罢工的爆发。1935年12月15日,贝奈斯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任总统,承担着引领国家走出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的重任。1937年9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的创始总统马萨里克去世。

瘟疫柱。位于胡尔巴洛夫广场,建于1723年。黑死病(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14世纪中期在欧洲大暴发,夺去了约30 %人的生命,为了纪念死难者,记住那段至暗历史,各城都建立了自己的黑死病纪念柱。

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在此期间,英国和法国选择放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支持。1938年10月,贝奈斯面临纳粹德国的威胁,被迫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职务。同年11月,埃米尔·哈查被选为总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雕像。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安徒生于 1841 年访问了布拉迪斯拉发。2006 年 6 月 2 日,在 Bibiana 组织的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之际,雕像在 Hviezdoslav 广场揭幕。学院派雕塑家 Tibor Bártfay 创作了这座雕像,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只是为了向安徒生致敬。

这是个特殊的雕像,看完前面,还要看后面。这里有他的三篇代表作:《坚定的锡兵》、《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

1939年3月,纳粹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在捷克地区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地区成立受纳粹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国。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的盟友匈牙利(被称为“高地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爱德华·贝奈斯逃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捷共则成立中央民族革命委员会,开展游击抵抗运动。

带鹿的女孩,位于 Hviezdoslavovo 广场,喷泉由布拉迪斯拉发雕塑家 Alojz Rigele开始 创作,1940 年去世后,罗伯特·库迈尔 (Robert Kühmayer) 接管了正在制作的雕塑。照说在安徒生雕像附近应该弄个《海的女儿》什么的才像话,结果雕塑的主题是格林兄弟 (Brothers Grimm) 的童话,讲述了一对姐弟的故事,一个男孩喝了井水后变成了一只狍子。狍子和鹿好像也不一样,反正现在就这么叫。

赫维兹多斯拉夫(1849-1921 年)是斯洛伐克诗人、剧作家和翻译家帕沃尔·奥尔扎夫 (Pavol Országh) 的笔名。他接受过律师培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从事法律工作。作为一名诗人,Hviezdoslav 将音节主音诗引入斯洛伐克诗歌,并成为斯洛伐克民族的桂冠诗人。他被认为是斯洛伐克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一生中,赫维兹多斯拉夫创作了 12 卷原创诗歌,以及 3 卷古典作家的翻译,如歌德、席勒和莎士比亚。他最受赞誉的作品包括史诗《猎人之妻》、Ežo Vlkolinský、Gábor Vlkolinský、抒情诗 Sonety(十四行诗)和 Letorosty(《生长年轮》)、Prechádzky jarom(《漫步春天》)和 Prechádzky letom(《漫步穿过夏天》)。赫维兹多斯拉夫还是戏剧 Herodes a Herodias(希律和希罗底)和 Krvavé sonety(血腥十四行诗)的作者,这是一组为回应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写的诗集。

斯洛伐克国家剧院,建于 1886 年。非常优雅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二层上面有许多作曲家雕像,顶部有歌剧之神雕塑。分为歌剧、芭蕾和戏剧三个部门,也是斯洛伐克第二古老的专业剧团。

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并颁布了一项法令,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由纳粹德国保护者康斯坦丁·冯·纽赖特男爵统治。5天后,哈查总统解散了国民大会并解除了现有政党。

剧院前面是木卫三喷泉。这个喷泉由出生于布拉迪斯拉发的 V. Tilgner 于 1888 年设计。

它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一只鹰在女神迪亚的命令下将年轻的木卫三带到奥林匹斯山顶,以便他可以侍奉众神。在中间盆地的上部有水生生物的雕塑,在下部,中央柱子周围环绕着儿童的形象,他们拿着来自多瑙河的四种鱼——鲤鱼、鲶鱼、沙鱼和梭子鱼。水从鱼的嘴里流入盆地。喷泉上的人物是由布达佩斯的 A.M. Beschorner 公司铸造的。

国家剧院的南边是斯洛伐克交响乐厅,斯洛伐克爱乐乐团或斯洛伐克国家爱乐乐团成立于 1949 年,自 1950 年代以来一直驻扎在建于 1773 年的巴洛克时代 Reduta Bratislava 音乐厅。

自 2020-2021 乐季开始以来,乐团的现任首席指挥是丹尼尔·雷斯金。

最左边是红军- 解放者纪念碑,于 1950 年 4 月 4 日在布拉迪斯拉发的圣母院修道院前揭幕。在瑞典红色花岗岩制成的高基座上,是一尊女性形象的胜利女神像。铜像的作者是学院派雕塑家约瑟夫·科斯特卡 (Jozef Kostka)。纪念碑上的建筑工作是建筑师 Milan Škorupa 的作品。

顺着赫维兹多斯拉夫的视线看过去,右边红军- 解放者纪念碑后面是圣母升天教堂(Notre Dame)。在修道院建筑群内,晚期巴洛克式教堂的建造是最后完成的。最初,它应该是一座四翼建筑,西翼有一座单中殿教堂。然而,资助整个建设的 O’Neille 伯爵夫人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意外去世,施工无法按原计划进行。教堂只有经过必要的修改后才最终完成。原教堂的圣所构成了现在教堂的整个主中殿。镇牧师奥古斯丁·赫尔曼 (Augustín Hermann) 在教堂建造了主祭坛,上面画着圣母玛利亚升天。第一次弥撒于 1760 年 8 月 28 日举行。教堂的祝圣日期没有被保留下来。

神父 Mons 大主教。斯坦尼斯拉夫·兹沃棱斯克在 2010 年 1 月 18 日的一封信中批准在 8 月 28 日庆祝教堂祝圣周年纪念日。

赫维兹多斯拉夫就这么看着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人们也看着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读诗了。

1939年秋天,贝奈斯在巴黎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1941年,同盟国开始承认贝奈斯领导的组织为捷克斯洛伐克合法政府,即流亡政府。

库米儿 又名“工作中的男人” 是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最著名的雕塑之一,也是市中心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是由Viktor Hulík创作的青铜雕像,安装于1997年7月26日,从此成为布拉迪斯拉发最上镜的雕塑之一。它位于布拉迪斯拉发老城Laurinská街、Panská街和Rybárska brána街的交叉路口,描绘一名市政工人,从下水道里爬出来,头戴安全帽,面露微笑,趴在井沿上。

布拉迪斯拉发旧市政厅是一座14世纪建筑群。它是该国最古老的市政厅建筑,也是布拉迪斯拉发发现存最古老的存石质建筑之一。

市政厅塔楼大约建于1370年。市政厅建于15世纪,通过连接三座联排别墅,在几个世纪以来曾经历几次重建,今日,旧市政厅被用作成立于1868年的布拉迪斯拉发市博物馆的展览场地。

右边是日本大使馆。

右边是希腊大使馆。两家大使馆中间是一家酒吧——不是葡萄酒吗!?

1939年7月末,斯洛伐克共和国成为一个单一政党的国家。约瑟夫·蒂索在10月的选举中成为共和国的总统。此后,许多斯洛伐克人选择公开抵抗或加入抵抗组织,反对由赫林卡斯洛伐克人民党主导的蒂索政权。1941年6月,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了首个抵抗组织。

罗兰喷泉 ,有时被称为马克西米安喷泉,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最有名的喷泉 ,以及该市的重要地标之一。它位于布拉迪斯拉发老城的主广场。罗兰喷泉是由匈牙利王国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1572年下令修建,以提供公共水源。喷泉顶部是一尊马克西米利安雕像,将其描绘为一位身穿全副盔甲的骑士,由大师A.Lutringer雕刻。它目前的外观可能远非其原始外观,因为它已历经数次改建和重建。然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仍然没有改变,仍然是市中心最受欢迎的会面点之一。许多传说都以这个喷泉为中心,其中大多数都说到马克西米利安为该市的保护者。

美丽的纳奇( Schoner Naci)。他的真名是伊格纳克·拉马尔 (Ignác Lamár),1897 年出生于 Petržalka。他因喜欢穿着优雅的西装、天鹅绒燕尾服和大礼帽走在布拉迪斯拉发的街道上而出名。拉马尔会在女士们面前鞠躬,向她们献花并向她们唱歌。他会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向他们问好;德语、斯洛伐克语和匈牙利语说“我亲吻你的手”。他是一位鞋匠的儿子,也是一位著名小丑的孙子。他是一个穷人,但据说他很受当地人的爱戴,因为他的善良和渴望像他的祖父曾经那样为小镇带来幸福。当地的餐馆和咖啡店会给他吃饭,而当地人会雇他打扫卫生赚钱。他于 1967 年不幸因肺结核去世。

Schoner Naci 由雕塑家 Juraj Melis 于 1997 年创作。同年 6 月 16 日,老城广场周围的步行区重新开放时,雕像揭幕。

拿破仑士兵雕像。他倚在法国大使馆门前的长椅上,据说是一位掉队的士兵。特意用帽子把眼睛遮住,看不出悲喜。

这座雕像由 Juraj Melis 制作,拿破仑和他的军队于 1805 年 12 月来到布拉迪斯拉发,当时有 9,000 名步兵和 300 名骑兵在街道上行进。据说,在经过该镇时,其中一名士兵爱上了一名当地女孩。他决定留在布拉迪斯拉发,开始酿造起泡酒,并以自己的名字 Hubert 命名。

米哈尔斯卡(Michalská)大街的北端是迈克尔门,是布拉迪斯拉发唯一保留了的中世纪防御工事的城门,是最古老的城镇建筑之一。建于公元1300年左右,其现在的形状是1758年巴洛克式重建的结果,圣迈克尔和龙的雕像也是此时置于塔顶的。塔楼设有布拉迪斯拉发市武器博物馆。

1940年11月,斯洛伐克加入了轴心国,成为《三国同盟条约》的一部分。导致斯洛伐克政府于1941年6月向苏联宣战,并指派约5万名斯洛伐克武装部队参加巴巴罗萨行动。

城门右边是布拉迪斯拉发最狭窄的房子,也是欧洲最窄的房子,宽1.3米。它实际上是粘在迈克尔之门上。它被挤在塔楼和邻近的古屋之间。关于这座房子起源的一个有趣事实是,它建在过去墙壁所在的位置上。在反土耳其战斗期间,这座城市的守军使用了城墙和迈克尔门之间的空间。当危险过去时,玛丽亚·特蕾莎皇后下令拆除了墙壁。这为建造布拉迪斯拉发最窄的房子创造了足够的空间。这座房子自 18 世纪以来一直矗立在这里。

迈克尔桥 (Michael’s Bridge)。左边是布拉迪斯拉发大天使迈克尔 (Sv. Michal archanjel) 的雕像,右边是圣扬·内波穆克(Sv. Jan Nepomucký)的雕像。

1944年8月,斯洛伐克爆发民族起义,推翻斯洛伐克人民党的独裁统治,从德国人手中解放了该国。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在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召开会议,宣布重建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并加入同盟国,旨在从纳粹及其盟友手中解放欧洲。1945年5月,蒂索和他的部长们正式向同盟国投降,德国也在同一天投降。

我见唐队进了红小龙虾药房 (Pharmacy At the Red Crayfish),现在的游客中心。我跟进去了,原来是卖上塔门票的地方,6欧,我买了,先看了下这里的武器展览。

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共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6年5月,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为总理的联合政府,贝奈斯任总统。政府没收了外国资本家和官僚的财产,颁布了工业、银行和私人保险公司国有化法令,进行土地改革。

游客中心里面还有介绍建塔历史的影片。

1948年2月,发生二月事件,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等党派因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与捷共发生对立,事件以捷共的胜利而告终。随后捷共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大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残余。同年5月9日通过宪法,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哥特瓦尔德当选为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9年和1955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检票在塔的三楼。塔里还展示了塔的图纸。

1949年~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0.9%,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接近完成。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塔上看米哈尔斯卡大街的南端,右边是匈牙利皇家宫殿。自1531年起,这座匈牙利最高的金融机构一直设在布拉迪斯拉发。原有的不合规建筑被拆除,并于1753年至1756年间,在帝国建筑师马丁内利的设计下,建造了现在的宫殿。1772年,弗朗茨·安东·希尔伦布拉特又扩建了一座带有通道的建筑。1802年至1848年间,匈牙利议会在此召开会议。1848年,农奴制也在该宫殿宣布废除。如今,这里成为了斯洛伐克国立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门前Michalská、Sedlárska等三条街交界的地方有一座石雕——korzo。奥托·巴乔里克作于2003 年。它比较神秘,在网上被胡乱解读,全是胡说八道(都说是导游说的,这跟我有点像,我在没把握时也说是唐队说的)。实际上有一个用小写字母雕刻的铭文——1997 年修复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它的名称——korzo,就是它的涵义。

“korzo”一词起源于意大利语单词 corso,意思是公共长廊或游行,源自拉丁语 cursus,意思是路线或路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开始象征着布拉迪斯拉发主要街道上熙熙攘攘的社交生活——这座城市的居民聚集在这里漫步、互动和与社区互动。

科尔佐的历史发展与布拉迪斯拉发的城市转型密切相关。这一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力是布拉迪斯拉发美化协会,该协会带头努力重建旧防御工事并将护城河改造成长廊。值得注意的是,19 世纪后期在 Vydrica 和 Rybárská 门之间填充了多瑙河一侧的护城河,形成了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 Hviezdoslavovo námestie ),现在这里仍然是 korzo 的中心。

科尔佐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成为布拉迪斯拉发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演变成为老城区的一个决定性特征。Michalská、Sedlárska、Laurinská 和 Panská 等街道以及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区的主要通道,而多瑙河堤岸附近的空间,包括 Šafárikovo 广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7楼观景平台上再拍米哈尔斯卡大街。右边是圣马丁大教堂的尖塔,中间是新桥的UFO观景台,左边是奥帕克塔,是奥帕克购物中心的一部分。

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接替安东宁·诺沃提尼出任捷共第一书记,发动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同年8月20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布拉格之春”。10月16日,苏捷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军队暂时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条件的条约》。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1971年,改任总书记,1975年,任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7楼有一个大钟,铸造于1589年。

1987年12月,捷共举行中央全会,胡萨克辞去总书记职务,留任共和国总统。米洛什·雅克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联邦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其中关于捷共在社会中起领导作用等条款,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同年12月,胡萨克任命马里安·恰尔法为总理,组成新政府。同月胡萨克辞去总统职务,联邦议会选举瓦茨拉夫·哈维尔为总统。

看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北墙拱卫着主城堡,气势不凡,靠近那边那段是布拉迪斯拉发音乐博物馆(Music Museum Bratislava)。

1990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决议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再次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6月举行的全国首次大选中,公民论坛和公众反对暴力组织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组成了以它们为主体的联邦政府。大选后组成的联邦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法律,规定改变现行经济体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11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公民论坛在捷克获得多数席位,公众反对暴力组织和基督教民主运动在斯洛伐克获多数席位。

往北看是三位一体教堂或三一教堂,全名马萨的圣约翰和韦罗斯的圣费利克斯教堂,是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位于市政厅广场(Župnénámestie)上。教堂建于1529年拆除的圣迈克尔教堂遗址上。三位一体组织于1717年开始建造教堂,并于1727年祝圣,内部装修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上半叶才完成。

左边是方济各会教堂的哥特式尖塔,右边是旧市政厅塔楼。在观景台上遇到一对情侣请我帮他们拍照,在拍完他们要求的方向之后,我直接指着另一边问他们:“This way?”,女孩笑答:“Yes,thank you.”。之后女孩要帮我拍,我当时鬼使神差地笑着摇头拒绝了,他们刚走,我就感到有点后悔,为啥不照一张呢?

“拿水壶的女人”或“弗朗西斯仙女”(Nymfa Františka)喷泉。实际上,它直到1804年才出现在那里。它取代了现有喷泉中的一个柱子,上面有一个雕刻着城市标志的石像。历史学家Štefan Holčík在《布拉迪斯拉发喷泉》中指出,这座雕像出自费格尔家族的石匠作坊,在19世纪80年代的改造中被从广场上移除。它后来被安置在一个相对近的地方,即老市政厅的庭院。直到1998年,它才回到了原址。仙女们可以活很长时间,但现在的弗朗西斯并不是原来的,而是一个复制品。它矗立在一座巨大的玫瑰色大理石水池中央,头戴头盔,仔细地注视着喷泉中令人惊叹的循环水流,细心地用它的壶注满。现在只能想象,打开喷泉时水会从手上的罐子里流出。

阿洛伊斯·科利塞克 ( Alois Kolísek ,1868 – 1931)塑像。他于 1891 年被任命为罗马天主教神父。他是一个参与多种语言社交的人,对斯洛伐克民族的命运感兴趣,他出席了与在波希米亚展示斯洛伐克文化相关的每一个时期活动,在他的一生中,他致力于参加加深捷克-斯洛伐克关系的活动。

1933 年 9 月 17 日,雕塑家约瑟夫·波斯皮希尔 (Jozef Pospíšil) 的青铜半身像纪念碑在布拉迪斯拉发的方济各会广场揭幕,对面是阿洛伊斯·科利塞克 (Alois Kolísek) 音乐学校的大楼。这座纪念碑是由斯洛伐克联盟斥资 24500 克朗建造的,科利塞克是该联盟的成员。

方济各会广场上的玛丽亚柱(Mariánsky stĺp)。

在1992年6月的大选中,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两个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获胜。同年11月25日,两个共和国领导人经过协商,决定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离,并经联邦议会通过解体法,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两个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的主体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均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国。从此,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史称“天鹅绒分离”。分裂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旗由捷克共和国使用。

旧市政厅旁边的圣救主教堂,也称为耶稣会教堂,是一座位于老城方济各广场上的17世纪新教教堂。如今,这座教堂属于耶稣会,即耶稣会修会。

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虽然语言相近、信仰相同,但历史发展却不完全相同。捷克长期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而斯洛伐克人长期处于匈牙利人的统治之下。

老市政厅前院。

1526年,匈牙利王国大败于奥斯曼帝国,其中心部分被土耳其人占领,布拉迪斯拉发作为匈牙利的首都长达250多年。19世纪后半期以后,斯洛伐克又成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直接统治斯洛伐克的仍是匈牙利人,后者甚至对前者实行过匈牙利化政策。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之后,斯洛伐克人才最终摆脱了匈牙利人几百年的统治,与捷克人一起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这是布拉迪斯拉发市政府,即市政厅。穿过老市政厅前院,即为圣公会广场,位于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广场和主广场之间。该广场因南侧的圣公会宫而得名。从广场的西北角有一条狭窄的小巷通向耶稣会教堂一侧,通往主广场和老市政厅。

圣公会广场上的老市政厅东门。

在同处一国的时候,由于捷克人处于主导地位,斯洛伐克人感到的常常是不平等。1918年5月,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在美国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侨民签署的协议中,保证斯洛伐克民族在共和国中的自治地位。但这个共和国成立后,斯洛伐克只是该国的一个地区,并不拥有真正的政治主权。

圣公会宫。这座巴洛克古典主义宫殿是拿破仑于 1805 年签署“布拉迪斯拉发和平”和平条约的地方,是斯洛伐克的建筑瑰宝之一。

这座淡粉色的豪华宫殿曾经是大主教的住所,是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之旅的必经之地。目前,市长和市议会在此办公。

一进圣公会宫,就可以看见圣乔治龙喷泉,这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喷泉表现的是圣乔治与龙的战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代表大主教 Juraj Lippay 的守护神。马背上的圣乔治用长矛与三头龙战斗,龙头是石像鬼,砂岩喷泉呈八角形。最初,它矗立在夏宫的花园里。它于 1930 年搬到了这里。

庭院里来了个学生团队,老师正讲到精彩处,手舞足蹈。

在圣公会宫里还隐藏着一座教堂——圣拉迪斯劳斯教堂(圣公会宫)。 1777 年在建造一座现代古典主义风格的新宫殿时,主教 Jozef Batthyanyi 邀请建筑师和建造商 Melchior Hefele 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堂的主体“隐藏”在其中一个翼的体量中,保证从宫殿的外墙及其拱顶等都看不出来。

进入到布拉迪斯拉发市立图书馆 – 小说和外国文学部所在的院落时,发现西墙边有圣扬·内波穆克(Sv. Jan Nepomucký)的雕像。前面在迈克尔桥边也发现了一座。

圣扬·内波穆克来自波希米亚西南部。他体现了认识上帝奥秘的人的理想,他通过勤奋的学习和纪律,寻求道德的完美。在担任副主教期间,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捍卫教会的权利和自由,对抗瓦茨拉夫四世国王的专横,并为此遭受了许多不公正待遇。当他因对职业的忠诚和沉默而遭受巨大的折磨直至死亡时(他被从查理大桥扔进了伏尔塔瓦河),我们得以见证他专注于真理和正义的坚强意志。

方济各会教堂是老城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建筑。该教堂于1297年祝圣,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三世出席了仪式。在过去,该教堂建筑为市民或匈牙利贵族的大型聚会服务。 1526年,费迪南德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此当选为匈牙利国王。 国王们在加冕期间通常在这座教堂里加封贵族们为金马刺骑士团的骑士。该建筑物多次遭到火灾和地震的破坏,其原始建筑只保留了一小部分,最明显的是长老会部分。 毗邻的有个地下墓室的圣约翰福音传教士教堂建于14世纪下半叶,被认为是该市最好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洛雷托圣母玛利亚教堂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乌尔苏拉教团的圣器建筑。这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单中殿建筑建于 1659 年至 1663 年,由布拉迪斯拉发新教徒建造在城墙旁边。然而,它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直到 1670 年),因为在发现 Veseléni 阴谋后,教堂从新教徒手中被夺走,并于 1672 年被分配给 Ursulines。他们将其奉献给洛雷托的圣母玛利亚。1683 年,屋顶被烧毁,新的屋顶已经是巴洛克风格的洋葱形,上面覆盖着铜板。教堂建成后,乌尔苏拉修道院也随之而来。教堂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圣父约翰·保罗二世的出席,他在 1995 年 7 月 2 日第二次访问斯洛伐克时祈祷了玫瑰经。

教堂的奠基石于 1729 年由大主教 Imrich Esterházi 祝圣。教堂于 1805 年祝圣。

从后面看方济各会教堂,双鸟扑塔。

“科希策纲领”明确地肯定了斯洛伐克的民族特性,保证其在未来国家中的平等地位。但实际上,斯洛伐克的自治地位被逐渐削弱。1968年正式确立联邦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斯洛伐克人的抗争。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剧变之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联邦主体在经济转轨政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捷克一位历史学家就指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共处一国时没有能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形成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

马路对面是卡尔文斯基教堂(Kalvínsky kostol)。建筑师Franz Wimmer建于1913年。属于归正会(布拉迪斯拉发)。

长期的屈从感使得斯洛伐克人特别渴望独立和拥有自己的国家。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肢解,斯洛伐克人曾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这个“独立国家”臭名昭著,是纳粹利用斯洛伐克人的民族主义制造出来的一个傀儡政权。二战后,斯洛伐克人还得与捷克人共处一国。80年代末发生了社会剧变之后,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便开始就国家权力分配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于是,他们主张用“捷克—斯洛伐克”为名取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布拉迪斯拉发市美术馆是斯洛伐克第二大的美术馆。馆舍设在米尔巴赫宫和约翰·帕尔菲宫。美术馆成立于1961年,但收藏艺术作品则大多来自于始于19世纪的布拉迪斯拉发市博物馆。目前美术馆共收藏大约35,000件艺术品。

1992年6月议会选举后,两个对国家结构和经济转型问题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胜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两党领导人达成解散联邦的协议。根据捷克斯洛伐克议会11月通过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从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独立,圆了自己千百年的国家梦。当时,斯洛伐克人普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捷克人不愿意给予斯洛伐克人以平等的地位。

三位一体教堂(三一教堂),再看看完整的正立面。唐队安排在这里集合。

与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两个联邦制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南斯拉夫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最大的特点是平和。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虽有不同,但总的看来无大积怨。因此,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分手是在协议中逐步达成一致的,不仅没有暴力冲突,甚至也没有相互诋毁的过激言行。

迈克尔门下方是“零公里”,那里有从布拉迪斯拉发到世界上 29 个首都的方向和距离。我们要找的是——北京,7433公里。

这里可以帮助一些找不着北的人重获方向感。我说的不是汉奎,他是极有方向感的一个人,他跟我一起外出时,只要不是太累的话,总要自己拿出手机判断一下方向。只除了在维也纳第二天晚上那次,我在前面走,他追上来说——刚才一下子没看见你,我想的不是你丢了,而是我自己丢了。

这些天也积累了一些他的素材,就顺便讲讲。

1、第一天在深圳机场,唐队说超过100毫升的液体要放进行李箱里。汉奎弄反了,在托运前他要拿出来。我制止他了,后来在布达佩斯机场他还没弄明白,还说要拿出来。

2、我推荐他买了张欧洲流量卡,他收到后不看说明,直接找了家修手机的帮他装,装上后发现说不能在国内装,会导致报废;又赶紧弄下来。后来,到布达佩斯机场后,我帮他设置好,一切正常,才放下心来。

3、他晚上要洗一次口,偶尔也会忘,等我洗完再去,说刚才忘记了。关键是他洗完后的漱口环节常常被他弄得惊天动地,听上去是吞一口水仰头长时间让水悬浮在喉咙口,最后往往伴随着一段窒息般的尖鸣,然后是一阵剧烈的咳嗽,肺都要咳出来那种。

4、有一次他问北京女孩——你是东北人?人家答——我听上去像是东北人吗?我是北京的。

5、他特别喜欢跟人聊天,在景点参观时喜欢找唐队聊,吃完饭喜欢找澳门人聊,逛商场,反正那次找的是北京女孩。最后没按时到达集合地点,还说是因为被人给甩了。

6、澳门组中有位台湾女士,在迈克尔门告诉汉奎不远处有个化妆品不错,我陪他赶紧去了,买完回来交给台湾人检查,说生产日期不对,又赶紧去换了。汉奎跟着她们买了不少化妆品,但仍然不满意,说没整个大的。在驴包店给小邓打电话,说是不要,就算了。

7、在离开酒店(Hotel Ananas) 时,他丢了三件衣服,说是晚上汗湿了,不要了。他先离开的,我离开时刚好碰到服务员进来打扫,以为是我丢的,拿着衣服追到电梯口,我摆手告诉她不要了。他这是第二次丢大件衣服(袜子短裤不算),上次丢了两件。

8、28号早晨离开酒店(Akeah Verdi Budapest)时,我在洗手间,他先走的,我出来一看,发现他还有两件行李没拿,我赶紧开门,发现他正站在门口,他苦笑着说是到了楼下,人家问他——行李箱呢?他才想起来忘了拿。

9、他至少有三次是晚上直接睡觉,早上起床再冲凉。有两次是穿着外衣躺在床上直接就睡着了,应该当时想的是休息一下再冲凉,没想到休息了一整晚。

10、我和唐队在布达佩斯机场办理退税手续时,他打来电话,说他还在那里那里,周边一个团友都没有,我也没弄明白,就说让他不要急,我办完就去找他。后来才知道他在过完安检后,一直在逛中间的免税店,没过边检。

11、到达深圳机场后,他找不着国内的手机卡了。我也因为记挂着驴包的事,出海关过机时,忘拿了个包,只好返回去拿,出来后帮他找。把他的随身包所有东西倒出来,也没找到,后来,我觉得找不到是正常的,他的随身包里乱七八糟有二三十样物件都胡乱混杂在一起。他说昨晚特地把卡放好了,准备到深圳后请我帮他装上,结果没了,可能是昨晚不小心在那里弄丢了。

12、后来小邓找不着他,打电话给我,我才告诉她这个事。我觉得汉奎应该在火车上借个手机给小邓打个电话讲讲的。

13、在找手机卡时,把他的几个包都找了个遍,没有。他提出来要送两瓶鹅肝酱给我,我才想起来我们一起逛商店找过这个东西,当时没找着;看来他后来找着了。

14、回武汉后,他参加了社区兵乓球比赛,拿了名次,在群里发了张上台领奖的照片。

15、他喜欢吃香蕉,路上买了几次,都和我分享。

16、在布达佩斯机场唐队说希望大家上大巴时发扬风格,前三排空着,从第四排坐起。我上车后发现前四排是空的,我就坐了第四排左边。后来,唐队上车后解释说第二三排可以坐,给晕车的人。汉奎就坐了右边第二排。后来,突然有一天,汉奎提出和右边第三排的广州组女子换坐,好让她和坐左边第二排的老公一起。女子兴高采烈地感谢了他。

17、我和汉奎判断对方的睡眠情况都是通过鼾声。有一天他对我说——你的睡眠质量真好,半夜起来,一倒下就又睡着了。我以前出去露营,有一次大家都把帐篷搭在一间教室里,我因为鼾声被人半夜叫醒。后来,我减肥成功后,小李说我的鼾声变轻了,有时候没有了。但累了还是会有。因此,我一般都是让他先睡,我先看会儿手机;等他鼾声起来后,再睡。

18、他喜欢喝茶,因此,带了个电热水壶。每天烧水泡茶,带在路上喝。

19、有一次的酒店看上去是一张大床,他打电话给唐队质疑,后者解释说——是两张小床,可以拉开。后来,我冲完凉出来看到汉奎没拉开,但是睡到了另一头。誓死不跟我同床。

20、他吃早餐时,喜欢吃自己熟悉的东西,诸如面包之类的。最后一天在Akeah Verdi Budapest有很好吃的点心,我告诉了他,鼓励他去尝试,他去拿了两种,我自己也只试了一种。他比较能吃,我一般都吃不过他。

21、在维也纳,唐队带我们去了个能直接现金退税的地方,都是中国服务员。汉奎打算买个行李箱,看上去很漂亮,还是有些犹豫,就说吃完饭再决定。饭后唐队来催他,他又去看了看,决定不要了。全团就他一个人有购物的冲动,其他老油条都只是看了看,问了问。

22、我拍照时,都是秒拍,因为习惯了,因为要赶时间。汉奎则是站下来后,要观察思考半天,然后再找角度拍,拍完还要打开看效果,不满意还要重拍。我开始时都是等他,后来,发现这样不行,太慢的话,能去的地方就少了,我就不等他,自己往前赶,他也只好跟上来。有一次他对我说——拖了你的后腿。

23、在美泉宫出来时大美女的姐姐问他去了凯旋门没有,他翻出手机上的照片问——是不是这里,姐姐瞟了一眼说——不是。他急了,我安慰他说——就是这里,你拍得太小了,她没看清,你没必要跟她求证。他不听,把照片放大后再去追问,这回姐姐看清了,说是的。但仍然接着炫耀说——我们上去了。他又不行了,我们没上去,走了美泉宫花园里的另一个方向,看来有点后悔跟着我走了。

24、去欧洲之前他去了趟海南,有个同事在那里接了个办学校的活,邀请他一起,包了在海南及路上的一切花销。这回在欧洲一路上都在积极沟通,回去那天飞行时还有个会议,他请了假。他说以后有事做了,出不去了。

25、开始的几篇游记,他都积极发表评论,极其认真,后来不怎么搭理了,看来还是太忙了,工作、兵乓球(麻将?)等等。没关系,慢慢来,最好是不看,说明对我完全放心。

把美泉宫合影留在最后并非出于我的设计,而纯粹是前面忘记了。十八个人一起走了十几天,总要留下点什么,将来实在记不起来的时候,可以说,至少我们还有这张照片;可以说,这半椭圆型的花环专为我们而留;可以说,那天的美泉宫因我们而美;可以说,我们的笑容彻底融入了这片天地;可以说,十四天七个国家不多,但也不少;可以说,唐队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照相时能别戴墨镜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凭栏袖手 » 斯洛伐克之布拉迪斯拉发
分享:0

凭栏袖手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