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一些的说法是卧游,看山水,我喜欢逛街,故而曰“卧逛”。《姑苏繁华图》(纵39厘米,横1241厘米)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历时24年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该作品完成于1759年,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我想通过这幅画逛逛两百多年前的苏州店铺,看看能买点啥,据说虎丘细席不错。
虎丘,一名海涌山,又称虎阜。相传吴王阖闾葬于山下,三日后有白虎踞其上,因名虎丘。山顶有五代云岩寺塔。另有剑池、陆羽井、铁华岩、白莲池、憨憨泉、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真娘墓等古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虎丘剑池”四字至今犹存。虎丘上有元大画家赵孟頫寓舍,明人沈伯大的沈氏竹亭,徐有贞读书处,沈周寓舍,王庭的王氏别业,礼部员外郎袁襄的袁氏别业,文征明之兄文伯仁宅,制造眼镜的孙云球的宅第,清正廉明的苏州知府陈鹏年的寓舍等;剑池旁有明代大学士申时行的寓舍;山门左有清初著名文人汪琬读书的丘南草堂;云隐庵有明末文学家张凤翼读书处。明代崇祯六年,复社在千人坐上举行过声势浩大的虎丘大会。康熙、乾隆祖孙各各六次南巡,每次均游览虎丘,赋诗题咏。历代文人雅士吟诵之作那就更多了。
此图已将虎丘寺之殿宇建筑尽画其中。我自下而上一一走过正山门、二山门、五十三参、三山门、双吊桶、剑池、大雄宝殿、千佛阁、伽蓝殿、云岩寺塔等,再飞索滑到灵岩山。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江南著名的大都会,但可能是由于城区内的狭小和管理问题,当时苏州最发达的商贸中心并不在城内,而是阊门城外至枫桥镇的那一段地区。画面自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入姑苏城。再自葑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山止。
踱到灵岩山村前,从左至右第一组是三家铺面,其中第一家就是杂货铺,坛坛罐罐的不知卖什么。后面是浦城建烟,福建的浦城烟叶在乾隆年间比较有名,陆耀《烟谱》曰:“酒食可阙,而烟绝不可缺。宾主酬酢,先以此物为敬。”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掼蛋,饭前餐后都需要。中间是酒饭铺,没写招牌,但竖了个幌子(周培春绘制的《京城店铺幌子图》中有酒饭铺幌子类似此图)。
上面是当铺,门口还有个和尚在敲木鱼化缘。下面是米行,乾、嘉之际,枫桥一带米行多达200余家。苏州城中斗斛也以枫桥米行斗斛为准,反映出枫桥米市的规模及其影响。
上面是首饰铺、粮食老行、布铺、状元香糕。下面的糕点铺不光卖状元糕,还有乳酪酥、桂花露、玉露霜、太史饼(又称太师饼,是苏宁两地的传统名点。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由于该饼酥脆,装箱时宜轻拿轻放,以防酥皮破碎和芝麻脱落,并储于通风阴凉处。产品特点是饼色金黄或橙黄色,饼面平整微凸,两面粘有均匀的白芝麻,馅料为洁白的白糖桂花猪板油丁,吃时酥松香口,甜肥滋润)。
馒头铺、餐馆、杂货铺(这家比前面那家规模较大,标明——苏杭杂货、各色雅扇。广东新会盛产葵叶,新会商人将其贩至苏州,因而在山塘桥东建有冈州会馆,俗称“扇子会馆”。折扇制造则苏州代出高手。团扇,有绢有罗,“淡描浓绣,多行于他省及居民新嫁女郎送夏之用”。扇柄以影漆及紫绿色雕刻书画、中嵌泥金者为上,顾震涛说的以人名而著名的王素川刻扇,就是指扇柄上的雕刻。这类扇子铺,仅山塘一地就不下数十家,在东西两山庙聚行定价)。
这家位于木渎镇中心的餐馆的二楼雅座不错,开放式观景。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酒肆半朱楼,迟日芳樽开槛畔,月明灯火照街头,雅坐列珍羞。”
房屋外墙上挂人像,好像是看相的,正在给一个顾客哔哔,另一人大步赶上前去旁听。钱庄、酒铺、钉铁(就是铁匠铺)、桐油、官盐(盐来自松江,官方专卖,所以称“官盐”,声明非私盐)。
装潢处,实际是书画裱褙。苏州因为书画业发达,裱褙业独步海内,取料净,运帚匀,用浆宿,工夫深。名画一经苏裱,价值倍增。乾隆时,“凡海内得宋、元、明人书画者,必使苏工装潢”。门外还有运送林木的,顾禄称,花树店,“自桐桥迤西,凡十有余家。皆有园圃数亩,为养花之地,谓之园场”。种植花草的人称为“花园子”,以接萼、寄枝、剪缚、扦插为能,“或有于白石长方盆叠碎浙石,以油灰胶作小山形,种花草于上为玩者”。
这是木渎的遂初园。遂初园在当时,不但冠绝木渎镇上,甚至在整个苏州也可谓“极园林之胜”。我去时园中正在办堂会,轩厅上座席环列,高朋满座。前轩铺有地毯若舞台,台上有青衣、童子二人正在演出南戏四大名剧之一的《刘知远白兔记》。已演至咬脐郎出猎追逐白兔而与母相见的一幕。坐地而泣者为李三娘,肩担木桶者即代母挑水的咬脐郎。我没那么多时间,还是四处走走吧。
在狮山前遇到社戏。上面是“恭谢皇恩”的幡旗,戏台上有演员三人,一黑衣男演员手持小铜锣,一女演员腰系花鼓,一公子模样者上前作调戏状。这可能是明代传奇《红梅记》中的一出《打花鼓》。这是乾隆时著名的时剧。戏台后部有乐手三人,即俗称“场面”。其侧有人正将一盘糕点送上戏台,似为祁求祛灾降福的祝愿吉祥物。四周都是人,太热闹了。
窑货铺,就座落在石湖越城桥畔,缸罐直销。这两位闲着也是闲着,聊聊呗。
同样在石湖越城桥附近的打铁铺,市招——成造田器,做农具的。喝茶的两位不好好喝茶,跑去看打铁。
进京蜡烛(蜡烛铺,蜡烛既是照明物,又是拜神用品,与大众日用生活紧密相关。其原料主要是牛油和乌桕树子。苏州蜡烛业极为兴盛,而且几乎全由浙江绍兴商人经营)、篾席铺、染坊、酒铺、兑换银钱。
船行(是代客运输商品和运送客旅的服务行业,商品必由在官府备案的诚信船行承揽运输方才保险)、客寓(客店、旅馆)、米行、鞋铺(三进斋,乾隆御题:“三进斋”;据说,如今全国统一的鞋型专用码号,就是从三进斋开始流行起来的,只是当年的码号标志用的是“苏州码”,不同于今天使用的阿拉伯字码。朝靴不是现在的“潮鞋”,通常分为方头和尖头两种,方头的被称为“朝方”,而尖头的则更适合各种场合。靴子的材料多为黑缎,上面绣有草龙花纹,浅色靴底和明黄色的靴帮也让人眼前一亮。高底高跟的设计让鞋子看起来特别高挑,就像我们现在穿的高跟鞋一样)、帽子铺、粮油酒铺、钱庄、烟店(大文号)、米行。
这里是枣市街。澡堂(香水浴堂是明代以来对公用澡堂的雅称。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苏州的公众澡堂,“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这种“香水浴堂”,在清代已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分为三种:一种是砌石为池,屋顶砌成团瓢状,池后为巨釜,外形似池,辘轳引水,穴壁而贮。一人专执炊火,池水相通,逐渐加温。这种澡堂称为馒头顶混堂,最为低级,价也便宜,一钱银子可洗一池人,往往是负贩屠沽者的洗澡处。第二种是白石砌池,覆以屋顶,号称清泉,是普通市民的洗澡处。第三种是版夹为室,室置一盆,两旁排列,下穿地弄,墙外举火,而火通于弄,下帷盘礴,价格较贵,每人需七分,但即使霜晨冰夕,也暖和春融,较有身份和阔绰的人通常入洗)、布行(松江棉布质地优良,世人誉之为松江美布。其三梭棉布幅宽三尺余,紧细如,比普通白棉布价格高出一倍以上,成为一方特产。万历四十八年(1620)规定,白棉布一匹折银三钱,三梭布一匹折银达六钱一分。还有一种名为“斜纹布”的高级棉布,精者每匹折银一两,匀细坚洁。这种布采用“经直纬错”的织法,有立体感,史书载“望之如绒”。)、棉花铺、灯笼店、杂货铺(复兴号,经营云贵川广各省杂货)、命馆、糖行。
猪行(代客交易生猪的场所,主要由常州府无锡商人开张,乾隆二十七年在山塘莲花斗设有毗陵公墅,后为毗陵会馆,俗呼“猪行会馆”,“凡有各属猪客来苏投行销售,按来货之多寡,视销路之滞速,评定行市,代客买卖”。)、柴火行、客寓、烟行、粮油酒铺、船行(接受客商或货主委托,清点货物,与委托人订立承运合约,接受全部或部分运费,按委托人要求,将货物运交指定地点或指定提货人)。
餐馆(在这里“五簋大菜”成为菜多菜优上档次的形容词)、面馆、帽子铺(帽业在苏州又称瓜帽业)、铜器铺、扇子铺。
城门口附近的江湖味道浓一些。算命看相的(我以为摆桌子看相的比没桌子的要高级,戴墨镜的比不戴的高级)、卖药酒、膏药的等等。
馒头铺、烟铺、街头卖画(明清时代,最著名,规模最大的书画造假中心是明代万历到清代嘉庆(公元1753-1820年)时期的苏州。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假画为业,所造假画统称为“苏州片”。我的意思不是说现在这个人卖的是假画,只是有这么个事)、杂货铺、金华火腿。
酱园、酒坊(苏州所制酒,十月造者最清冽,名“十月白”。以掺入木香、豆蔻、金桔酿成的“苏州酒”也富盛名,“香冽超胜”,以瓶装,畅销远近)、药室、染坊(染坊兼染丝绸、棉布和各种色线,凡是湖州和盛泽、濮院等城镇织就的丝绸生货,松江、太仓以及常熟等地织就的棉布,通常都要运到苏州染色,因而作为三大官营丝绸生产中心之一和棉布加工业中心的苏州,在清代染业更加发达)。
竹器铺、靴店、大布(通常指的是用麻制成的粗布,其质地较为粗糙,透气性好,适合日常穿着)、金珠老店、绵绸(绵绸是利用将不适宜缫丝的茧剥为绵而捻织而成的低档丝织品,苏州郊区洞庭西山和嘉兴、湖州各地都生产。)、雅扇(雅扇当系扇子铺,折扇、团扇、葵扇均会有。顾禄称山塘数十家扇肆中的芭蕉扇叶“多贩于粤东之客”。)、棉花铺(太仓产棉,现在去太仓沙溪古镇,还可以看到一整套从古到今,甚至影响到整个近代的棉纺工业历史,棉花贸易的码头、牙行、仓库,等等。)
衣装(大茂号)、不二价(买衣服,不让还价,有人买吗?)。万年桥(清乾隆五年(1740),由知府汪德馨等倡建,建成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孔型石桥,桥堍有石牌坊,题额“三吴第一桥”。此后,嘉庆、咸丰、同治年间都曾做过大修)上的小摊贩比较有意思,不买的话,哪怕就是去谈谈价也是好的。
万年桥头的大型丝绸店铺,招牌曰:“本号拣选、汉府八丝、妆蟒大缎、茧绸宫绸、哔叽羽毛、等货发客”。“汉府”是清代江宁织造局的所在地。“八丝”即是暗花缎。“妆蟒”是指织有蟒的妆花织物,妆花是江南织锦的代表品种。龙饰为御用物,民间只能用蟒,所以市招标以“妆蟒”。“宫绸”意为皇宫生产的绸,原来意义上的宫绸大多是宫廷庆典时作糊饰物之用的。紧挨着的是人参店、洋货行(洋货是指从外洋来的珠玑、象犀、苏木以及西洋舶来品等外洋物品);成衣铺、米行、粮食铺、铁器铺。
前面是兑换钱庄、浦城烟行,后面是药材铺、杂货铺、纸铺(乾隆二十年,苏州有印纸作坊34家,分工细密,染印丹素、胭脂、红金、巨红、笺金、丹红、砂绿、山木红、蓝等各色纸张)、首饰铺(苏州的玉器制造业特别发达。作坊主要分布在阊门专诸巷及天库前吊桥一带。雕琢的玉器质地晶莹润泽,立体器物或玉佩之属,造型别致,轮廓清晰,薄胎作品,厚薄均匀,玲珑剔透的玉器,工艺奇巧。乾隆年间,新疆叶尔羌等地发生好几起走私玉石案,都是将玉石运到苏州雕琢,然而销向各地的。苏州玉器因久负盛誉,清廷的御玺、玉册、玉宝以及陈设几案的各色玉器,也常由苏州雕琢)、人参铺。
不二价、青蓝梭布(青蓝梭布实为青布和蓝布,是高档棉布,清廷常令苏州织造在江南采购,细密阔长,也即加长布,价格特贵。康熙中期青布每匹价至5钱2分9厘,蓝布每匹为4钱7分9厘,比平常布匹要贵一倍多,以三林塘产者最优。)、松江大布(大布即标布的俗称,上阔精细,也以产于上海三林塘者最为有名)、本客自置布匹(“本客自置布匹”意为经过布店字号加工的布匹。“本庄”是指收购棉布的布庄)、布行、斜纹布行、加长勚着梭布,绵绸老行、湖绉绵绸。
大雅堂书坊,古今书籍,秘制小菜、陈皮、凤鸣斋,琵琶弦子(弦子乃三弦的俗称,与琵琶同为评弹的乐器。琵琶弦子当即意示乐器店。苏州为丝竹戏曲之地,此物万不能少。康熙五十二年,苏州织造李煦曾遵旨在苏州选送做乐器人进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苏州乐器业的发达);松萝茶室(松萝即安徽松萝茶),精洁馄饨(我上去看了,和茶室是一家的)。杂货铺、命相遇神、六壬神数、搜精卜易、松江标布。
苏州知府衙门里正在举行府试。大概因为考生太多,或者因为严肃监考,府试没有像其它地方那样在府学举行,而是安排在府衙。府衙大门前临时高竖“天府文运”横匾,红底黑字,十分醒目,衙前站满了执事员役和围观者。衙前横街两旁牌楼,右首为“吴中天府”, 左首为“春申旧迹”,显示出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衙西为商肆,路北有“三元斋”糕团店,大书“状元糕”的红色招牌,路南是文具店,也大书“状元考具”、“三场名笔”、“试卷”等市招。街上还有名酒、瓷器、试卷、考具、法帖、笔、绸缎庄、命馆、手巾、桐油等店铺。
衙内披红挂彩,应试考生密密麻麻地挨挤在设于两庑的考场内,似乎考试正在进行中。大门、仪门重重关闭,各有官员严密把守,气氛森严,监考吏役似乎正在听候主官分配任务。街上有烟铺、刻字铺、雅扇、帽铺、瓷器、金珠、名人字画、牛油蜡烛、馄饨、南北杂货、上桌点心、素菜、衣庄、湖笔、竹器(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竹器半塘精。 字阑干糜竹榻,月弯香几石棋枰。斗室置宜轻。”)、医馆(大方脉叶)。
专办各种纱灯,雅式纱灯。苏州做灯,宋以来即出名,苏州又出薄如蝉翼的纱,各式纱灯大放异彩。另有琉璃灯,最初来自粤东,后苏州人以碎玻璃入炉重熔,制成各式挂灯、台灯,大小不一,其市也集中在山塘。
又一家三进斋靴铺;上江青炭,指来自长江中游的木炭;窨清菜油、桐油、生漆(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4小时左右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
黄鹂坊桥弄的四时鲜果,即水果铺。经营南方水果的多为福建商特别是福州商。院子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红彩幔横披,红绸如意结飘垂,亲朋好友、大人小孩点缀其间,新婚人家一派喜气洋洋。花轿尚停在院中,嫁妆一字顺排在门外,正在陆续往新房中搬。鼓乐声中,室内婚礼正在进行。男方父母端坐堂上,在老者司仪的吆喝声中,已经到了二拜父母仪式,大红拜垫上,新郎已经跪下,新娘则俯身前趋,欲下跪拜叩舅姑。门外则贺喜的亲友正纷至沓来。
阊门外有点CBD的样子。三鲜大面、面馆、精洁馄饨、布行、手巾老行、各种颜料、丹粉、银珠、金银首饰(从事金银首饰打造的称为银楼业)、兑换金珠、富盛绸行、震泽绸行、钱庄、上赤真金、定洒上赤金笺、药材、油行、松江加长扣布、崇明大布、油行、碳行。城墙边上正在表演杂技——绳技(走钢丝)。
皮货行,皮货发客。苏州硝皮业,主要由金陵人为业,清初兴起,嘉庆年间在城西北隅隆兴桥创立裘业允宁(或谓允金)公所,在阊门从客贩处收购牛皮,加工成军装、马靴、马鞍、皮鼓、皮箱、雨靴等。我觉得座落在阊门大街的这家极为气派的皮货店,是既批发也零售。
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提到苏州阊门,用了这样的描述:“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乾嘉年间,十里金阊店铺多达数万家,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阊门一带真正是五方杂处之地。
这里的舡行就是船行,门外桥两边还做了店铺,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凤凰虹桥还做了两层楼的店铺。
神相、铜器(乾隆年间,苏州铜、锡、铁器等冶业工匠,多来自无锡,至少有十几家作坊)、铁器、绸庄、濮院宁绸(湖州濮院镇是盛产绸的名镇。各地出产的各类丝绸,无论大宗产品还是稀见产品,在苏州均有出售,说明苏州汇集丝绸品种之多数量之夥。苏州绸缎在乾隆时最有名的是黄宏成绸缎)、灯笼。
记载中的山塘桥横跨山塘河,始建于唐代。宋、明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画中的已经没有了。选制官窑各款瓷器、砖瓦石灰、宁波淡鳖、南京板鸭、南河腌肉、胶州腌猪老行、布行、白鳖银鱼老行、茶室(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茶社最青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炙鸡油。花草满街头。”)、点心、牛油烛、道地药材、丸散膏丹、内店人参、药酒、锡器老店、精巧锡器、原营衣庄、照号发客、大肉馒头、伏酱(苏州甜面酱,天下闻名。“四时可造,伏中者佳”,所以酱店榜以“伏酱”之名)、油酒、小磨麻油、荤素小吃、家常便饭、参贝陈皮。
在山塘桥的西桥堍,还座落着一所义学。塾师正在辅导九个孩童功课,两位跪着,其中一个正在温书,一个挨训,另外七位在两间书屋内读书讨论。义学是为族中无力攻读的贫寒子弟而设的,最早创于北宋范仲淹建立的范氏义庄。清前期苏州义庄开始增多,大多设有义学,以供族人读书。工部郎中蒋文滂就在半塘彩云桥设立了义塾,以教族中无力子弟。清中期清节堂等慈善机构也设有义学。
粮食、写刻匾对、漆器(唐代时,苏州漆器便有了螺钿镶嵌工艺。1978年在瑞光塔发现的一件唐代的藏经盒,黑漆的盒身四周嵌满彩色的螺钿花鸟,颜色鲜艳,花团锦簇,华丽精美)、招牌老店、盘盒、自制嫁妆漆器(乾隆四年,钦点苏州雕竹名匠封岐造漆仿制明代雕漆大获成功,此后便钦定苏州织造府督办制作宫廷漆器)、参药老行、杂货老行、川广云贵杂货、发兑人参、福兴号、自造进京桕油坚烛、香烛纸马、进京蜡烛、甜酱小菜、钱庄、穿珠点翠。
手巾扇子、五簋大菜、包备酒席。边上似乎还有家花木店,沈朝初《忆江南》词谓:“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古藓苔苍。”
大肉馒头(就是包子,南翔小笼原名“南翔大肉馒头”。这家肯定不是只卖包子,这是酒楼)、和合馆(我觉得不是婚介所,应该是算八字的)、粮食油酒。这么可人的小桥,再累也要去走一走。
半塘桥原系木板桥。始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半塘小志》载:“桥在半塘寺右,横跨山塘河。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政和元年重建为石板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南堍毁坏,康熙三年僧试宝重修。包办酒席、各色花草、四时盆景(河上有条船上有运送的花木,山塘虎丘花市已经成为江南最大的花木市场,不但当地所产不少,而且远近各地所产也集中在那里,并经更加精细的培植,才上档次,销价高。乾隆年间,花商就在山塘街下塘建立了花商公所)、定织细席、盘盒、漆器、精工竹器。
名人字画(不同于桃花坞和北寺塔的用印板刻印,山塘街画铺大幅小帧俱以笔画,所绘则天官、三星、人物故事以及山水、花草、翎毛等,而美人画尤工),小船上的花木盆景是对这一带的写实描绘。
上用小菜(上用小菜指皇帝也曾用过此类小菜。康熙、乾隆南巡回程时当地进贡了不少苏州小菜)、京苏杂货、四时盆景。遇到几位船客,停船歇息,吃点东西。
虎邱名席、定织细席、时款瓷器、虎邱名席、细席、古玩玉器。
虎丘出用席草织成的席,自明代起即有名,正德《姑苏志》谓:“席,出虎丘者佳,其次出浒墅。或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为廉或座席。”清代虎丘织席甚于明代,“环山居民多种席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康熙年间,虎丘就专门开有席草行。虎丘寺西织席之地有席场弄。席的种类也非常多,“其名有五尺、加阔、满床、独眠之异。凡坐具、枕几,修短广狭,无不如其式而为之”。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拣草、打草、织纹、印花的工艺,“无不如其式而为之”,说明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织。实际上,虎丘市上的席,不但产自当地,也汇集了附近如光福、浒墅、黄埭、望亭等乡镇所产。
竹器(竹器店多在半塘普济桥一带。原来以竹刻制的笔筒、棋子、墨床等文房雅玩以嘉定所出为有名,清前期也转移到了山塘街。)、名烟(当时南方种植烟草最多最早的是福建与江西两省。在苏州经营烟业的主要是福建、河南、江西和安徽宁国府商人。福建和河南烟商称为“公和烟帮”,专门贩运福建、江西烟箱到苏州销售)、太平茶室、酒馆、命相。
乾隆年间,虎丘一带风景优美的茶室与闹市中的茶肆不同,主要为游客服务,或临河筑室,或依山而设,顾客品茗赏画观景,既纳凉,又览湖光山色。而且其时茶室还以女子迎候招揽生意,章法《竹枝词·艳苏州》有谓,“珠明寺畔著家排,漆水鲜明字又佳。底事不能邀顾盼,不如肆馆活招牌”。字招与佳丽,成为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
就此打住,我去茶室里看看,就看看,看看人,看看画、看看风景,不喝茶。
从茶室出来左转走进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苏州市景商业图册》(36幅,清人绘制,佚名,描绘的是明末清初的苏州,人物着明装),再逛山塘街。
五人墓为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位义士之墓。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阊门外山塘街775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中明朝所立的”五人之墓”碑,高约2.2米,1981年整修时移动过。
天河轩包备酒席小吃俱全、青莲号各种四时花卉、四季名花、益美斋佳造进呈月宫扇、起首老店、虎丘第一、益美斋精制水晶眼镜铺(一定很贵,那时是真正的奢侈品,我都不敢进去询价)、仁和号自磨进呈藕粉、不二价、本溏白莲粉。
这家和合杂货店卖的东西比较清楚,就是点心果品。铺前正在表演猴担水,玩猴者敲锣指挥,箱子上诸多面具,下卧一羊,一般还可以令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当铺前有两小儿爬门观看猴戏,后面院门口还有两妇人也在探身看戏,她们也是当铺里的人,而当铺门前一位穷困老者无心看戏,正在犹豫是否当掉手中的物品,当多少钱呢?
大成绵绸湖纱、大成字号各色绵绸湖纱发贩铺、德昌本山作碳零拆贩卖(这是一家零售店)、德昌碳店、德昌碳铺、和泰湖珠(看上去就是珍珠)、和泰字号自造湖珠发客老、王门赵氏眼科、专治小儿急慢惊(那时看病都有专科了)。
大生自造银珠雀粉、双凤为记、刮板铜绿、上用朱砂、大生选炼朱砂铜绿(铜绿,中药名。异名:铜青、生绿。为铜器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碱式碳酸铜。铜绿主产于河北,其他地区也有生产,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销售。具有退翳,祛腐敛疮,杀虫,吐风痰之功效。主治目翳,烂弦风眼,痈疽肿痛,鼻息肉,喉痹,牙疳,臁疮,顽癣,痔漏,风痰卒中)胭脂、时生自制进呈上细绒领、汪时生字号绒领发客、时生选制上色时样绒领、珍古斋时式洋画挂屏发贩(我觉得洋画挂屏指的是玻璃画)、珍古斋泥金洋、广聚银铺、孙天章满汉朝冠。那时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名字做字号。
恒盛字号、恒盛字号上用各色盘金绣、盘金综线、上用朝衣、进呈补袄、各色绣、满汉翠花。这是一家盘金绣馆,既生产又销售。船上的两位美女就是慕名前来采买的。
传统盘金绣是将金、银材质附着在丝线上形成金、银线,将金、银线按照需求在绣地上盘制成各种纹样,并用色线将其钉缝固定。盘金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中代表绣法,历史由来已久,尤其绣线材质与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法繁复,积淀深厚。明清时期制箔技术之成熟,盘金绣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绣制皇帝龙袍上的金龙,还用于宫廷装饰,重在强调富丽耀眼的美感与气势,彰显穿着者身份的尊贵。
文王卦、张铁口卜易(有桌子,但没戴墨镜)、汪玉振草绒花铺、汪玉振回送绣结串花朵发客、回聘花朵绣结串、范嘉仁自造纯皮包箱店(皮箱,应该很贵吧)、朱永升出火蚕发卖行(火蚕指用火加热升温使其早熟的蚕)、刘子成买卖小麦行。
容易忽略的是城墙边的露天公厕,一人小便,一人大便,真方便。
天恒字号南北火腿发行、天恒南北火腿零拆店(又一家零售店)、汪义昌寒夏手巾发贩老铺、手巾老店、天禄号各种自制花露、费天禄号各色花露药酒老铺、八鲜店(八鲜只有鱼吗?)、李廷信盘盒嫁妆各色漆器、李廷信漆作老店、教门马店异味(肯定不是烤鸭,怎么个异味呢?)、本店自造香油发贩、香油老铺(看来生意不行、还有人来翘腿单脚聊天的)、汪瑶成自造各色黄杨乌木时筹盘、算盘(俩夫妻自己在算什么帐?回娘家的钱给了啊!)。
官盐、腌腊、正大五香乳腐、正大进京甜瓜、正大青盐乳腐、海宁分此、进京异味乳腐、清宁斋皮制参茸至宝膏、白玉膏(白玉膏是一种药品,由鲫鱼、铅粉等组成,出自于《疬医大全》卷二十五)、鲫鱼膏(鲫鱼膏是一种药名,主治乳痈初起。处方出自《仙拈集》卷三)、参桂膏(由西洋参、桂圆制成,又称玉灵膏,为中医食疗古方,源自清中医名家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鲍仁太号家松萝花缸武发贩、鲍仁太号毛尖旗枪(浙江的特种茶类之一,扁形炒青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富阳、萧山等县市。因该茶经开水冲泡后,叶如旗,芽似枪,故名。已有400余年生产历史)龙井细茶铺、高丽洋布、大有号照枫齐粮食老铺。
遇到街上有两人正在游斗,姿势优雅,颇具表演性质,就看了一会儿。
泥具茶坞、张玉兴自造粗细茶坞(我觉得是紫砂壶)、邵宏元自炼朱砂印色、刘孝能出赁茶箱酒匣(专门出租茶酒短途运输器具,肯定大方漂亮方便)。
这户人家正在办婚礼,主人在门前迎客;正好我也饿了,想随礼进去吃点东西。
定做台槕铺(槕是大长浆)、水木两作一应俱全、马天升包造楼房时式店(建筑总包,包设计)、钉铁老店、李永升粗细翻棉时式棉匣(清代锦盒又叫囊匣。囊匣,又称锦匣、锦盒,是个广义词,涵盖面较广,人们通常把软里、硬面、软囊、硬囊的囊匣以及书套、画盒、锦罩等统称为囊匣。根据织锦的历史资料推断,我国囊匣的制作已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清时期所产锦的品种来看,匣锦已是三大品种之一(重锦、细锦、匣锦)。可见当时锦匣行业在各地都有较大的发展。囊匣的制作采用天然材料,外匣的框架由多层草纸板构成,纸板既是承重结构,又是围护结构。匣外由锦、缎、棉布来装饰,匣内套盒用纸板、棉花、绸、富春纺等作囊。许多文物囊匣采用的是软囊或硬囊双层盒体的结构形式,这样囊匣的整体强度更高,能抵御外力的撞击与挤压,也便于运输和保管。囊匣的制作是一种手工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囊匣的设计与制作仍是我国保护文物的重要方法之一。)、立升铜丝铁线(比打铁的技术含量高些)。
徐二麒买卖粮食白糟(白糟由绍兴黄酒的酒糟加工而成)行、东西两洋海货、乾亨号东西两洋海货铺、状元喜糕、沙仁干糕(砂仁糕是宁乡县的传统糕类美食,以其酥砂香甜,柔软松口而得名)、恒兴号山东莱府柳绸发客、恒兴号府柳顶绸发客(柳疃丝绸是指茧绸,即柞绸,又称山东绸或鲁绸。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织造工艺。历史上,人们把这里生产的丝绸称之为”柳绸”)、上林斋自造四时像生花(人造花又称为像生花,中国传统造花工艺有很多种,如通草花、绒花、纸花、绢蜡花,出售工艺花的店铺称为像生肆。通草花,是以通脱木制作,价格低廉,是古代女性最常见的家常装饰品,民国后逐渐没落)、上林斋上细像生花果发客。
文先香糟鸡鸭(利用酒糟腌制的,好吃又保质)、盛昌自造脚锣(冬天在里面点着煤炭干柴烘脚取暖用,类似于三大件,出嫁必备)。
旁边弹棉花做棉被的装备,在上个世纪是常见的,看上去很有亲切感。
信仁徽严生漆、汪信仁自制严漆(严漆,起源于旧时严州地区,具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原料,质地优良,黏膜坚韧。“严漆生产技艺”也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漆发贩、木客会馆(木行的组织)、史卫乡自造粗细茅蓬(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用过的绷子床,一股熟悉的味道)。
晋义字号山东皮货庄、顾鸣山揭裱宋元名人画、精裱手卷册页宋唐法帖定画人物花鸟山水老铺(能画能裱,传统全能型店铺,没弄玻璃画洋画)。旁边房屋大门上的对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屋前卖灯的贩子看上去刚出来,基本上没成交的。边上胳膊下夹幅画的那人正在向他打听顾家水平声誉如何,他很认真地回答道:“还不错”。
春字号各色门神细画发客、细画美女花鸟发卖(强调细,那就是工笔卖得贵,连门神都有)、泥佛发店老(泥菩萨专卖店)。中间是一家对联店,按要求当场书写。
画店里聊天的俩老头不是来买东西的,就纯粹是来聊天的,看来也是退了。
琴鹤风清。琴鹤风清典出《宋史》: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抃,宋神宗时,曾任侍御史,因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时人誉为“铁面御史”。他到四川任职时,仅带了一架琴和一只仙鹤,神宗赞称他是“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后人就用“琴鹤”来形容人为官清廉。
AI说——在清代早中期,各地妓女妆束还以摹仿苏州为荣。清末,在北京、上海等地,甚至还出现了没有苏州头牌就不上档次,“家家青楼学吴语”的奇怪景象。“野芳浜”、“半塘”一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花船一条街。有诗云:“觅得百花深处泊,野芳浜里最销魂。”
散泊在山塘桥、杨安浜、头摆渡等处的娱乐船,专门蓄养歌妓以招引顾客,顾客登岸寻欢。这类船一时被人呼为“色界之仙航,柔乡之宝筏。”
我就奇了怪了,这些我都没见着,就看见了这个“琴鹤风清”。
这是水边的养蚕人家。自唐宋时期,苏州就是全国丝绸中心;明清时代,皇家高级丝绸织品也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苏州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养蚕是这一切的基础。老实说,我小时候也养过蚕,也结茧,之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人说泡在水里可以找到丝头,我都试了,没找着,就算了。
总之,《姑苏繁华图》是献给乾隆的,比较正能量,《苏州市景商业图册》才属于咱老百姓,比较接地气。今天,我就逛到这里,也没找着啥,还是算了,回家歇着吧。
范总,有随礼吃到东西吗?
吃到了。